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中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6日 09:0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对金融监管的反思,催生了《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上月,《巴塞尔协议Ⅲ》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获得正式批准。对于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如何适应新的约束条件、外部环境和社会需求,如何据此把握转型的方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近期,中国金融40人论坛理事、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第一期“CF40季度午餐会”上,以“加快转型:中国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为题、以招商银行二次转型为例,进行了演讲,经主办方许可和讲者审核,本报予以编辑发表,演讲内容完整版及现场对话请参见www.cf40.org.cn。(曹理达)

  美国作家博西迪和查兰的著作《转型》一书曾如此解释转型的意义:“在变革快如闪电、形势瞬息万变、竞争激烈、价格下滑、利润被压缩的时代,以往的做法和熟悉的管理办法已不再灵验,于是,企业转型变得至关重要。”作为招行行长,我对此有切肤之感。现阶段中国银行业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然而在当下这一大环境中,加快转型,才是中国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抉择,事关中国银行业的生存。

  银行业的生存空间

  正发生深刻改变

  对于银行而言,要赢得生存发展空间,必须适应自身所面对的约束条件、外部环境以及社会需求。约束条件方面,要着重分析董事会与监管当局的具体要求;外部环境方面,要密切关注整个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社会需求方面,要前瞻性地分析客户群的需求,准确把握社会金融需求的变动趋势,这对于银行业尤为重要。现在这三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已经发生改变。在刚刚结束的G20首尔峰会上,巴塞尔协议Ⅲ获得通过。巴塞尔协议Ⅲ涉及几项核心指标,如资本充足率、动态拔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在这些指标中,4%的杠杆率及流动性比率(含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个指标)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不大;然而资本充足率及动态拔备率这两个指标将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严峻挑战。

  根据巴塞尔协议III的规定,银行普通权益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要达到4.5%,一级资本充足率要达到6%,总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另外资本留存要达到2.5%,反周期缓冲为0-2.5%,系统重要性银行要再加上1%。为顺应国际监管规则的新变化,我国银监会明显加大了监管的力度。银监会正在研究梳理我国资本监管政策规划,统筹考虑1988年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和监管新规划的要求,审慎设定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对所有银行实施留存资本缓冲要求,并考虑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设置附加资本要求,通过资本监管实现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目标。商业银行面临的监管压力特别是资本监管的压力不断增大。

  另外,就是动态拔备率的问题,以前的要求是针对不良资产提取拔备,即要求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不良贷款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50%,现在则增加了针对贷款余额提取拔备的要求,即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5%,按两者孰高的要求执行。从这种角度看,过去质量高的银行现在面临的挑战更大,而不良资产多的银行境况反而要好些。目前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还是以贷款为主,风险资产占比较高,这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相一致的,但是上述监管环境的变化已势在必行,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在资本管理方面还是盈利能力方面都将产生很大的冲击。

  其次,中国银行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是市场利率化进程不断推进。目前中国只有存款准备金率及存贷款率没有放开,其他的同业拆借、票据贴现、转贴现、国债及公司债都放开了。中国的利差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是很大的,这是目前中国银行业盈利的重要现实基础。然而利率市场化是必然的趋势,我国银行业必须对此制订出一定的应对之策。

  二是中国银行业正经历着脱媒的考验。脱媒分为两种,资本性脱媒和技术性脱媒。

  资本性脱媒是由于直接融资市场的兴起而引起的。资本性脱媒首先体现在银行面临资产、负债两个方面的去中介化。资产方面,客户通过发行债券偿还银行贷款,不利于银行的信贷资产增长。譬如招行的许多优质客户,一旦被批准发行债券,就立即还掉银行贷款。负债方面,根据这两年的存款,特别是今年的存款数据来看,银行业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在流动性如此宽松的境况下,银行存款负债却面临困境,其主要原因就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及私募基金的兴起,加之通货膨胀率10月份已达4.4%,远远是负利率了,这就导致银行储蓄失去了吸引力。同时,金融脱媒必然使银行传统利差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如果没有其他非利差收入补充,整体利润水平就会受很大影响。

  技术性脱媒发端于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支付本身是借助于IT系统支持,但这一功能过去一直都是由银行垄断。不过现在情况也有所转变,阿里巴巴的第三方支付,就已经迫使银行让出一部分支付平台功能了。第三方支付增长率非常惊人,四年年均增长100%,2009年第三方支付总额达5550亿,今年肯定能突破1万亿,这对银行业的传统职能构成了严峻挑战。

  最后,中国社会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将进一步加剧。

  一是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财富管理业务。近年来,中国家庭财富增长很快。去年中国个人财富增长超过英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从招行本身的经验来看,我们的私人银行开业运营不到两年,净资产在一千万人民币以上的客户拥有量就达到了1.2万户,而且还在迅速增长。从理财产品来看, 2005年理财产品总量2000亿,2006年4000亿,2007年1万亿,2008年3.7万亿,2009年5万亿,今年远远超过5万亿。过去这五年,招行卖理财产品的中间收入年均增长150%,在此之前理财产品在我们的非利差收入中占比不到5%,现在是25%。

  二是中小企业的业务需求迅速增长。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做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定。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不再单纯追求GDP指标,单纯依靠大规模上大项目拉动经济了,会更多地转向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的一个趋势是中小企业会加快发展,其金融需求也相应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上述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五大问题:一是约束条件,关乎到巴塞尔协议III;二是利率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朗;三是社会金融需求在一直变化;四是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结构调整;五是中国银行业正经历着大的金融环境的改变,即脱媒。银监会王兆星副主席最近提到五个不可持续:第一是过度依赖贷款增长的粗放模式不可持续;第二是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第三是过度依赖于对大企业、大项目、包括政府背景项目贷款所产生的增长和盈利不可持续;第四是单纯或者过多地寄希望于未来进行跨越式经营和业务雷同情况下的同业恶性竞争不可持续;第五是快速的信贷扩张、资产扩张,依靠频繁的融资进行支撑的模式不可持续。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面对上述五大问题,以往的经营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改变经营模式 加快银行业转型

  中国银行业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第一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第二要进行持续的创新,第三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转变思想是银行转型的首要问题。我们必须将依靠规模扩张、速度冲刺的传统观念转变过来,这一过程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应对。

  招商银行经历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在六年前。当时中国银行业同质化问题严重,客户几乎都是大企业,零售业务基本没有,中小企业无人问津,利差收入占90%以上。在研究西方银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招行实施了第一次转型,优化业务结构、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和中间业务。截至去年年底,招行的零售业务占比已超过30%,非利差收入占比超过20%,中小企业业务占比达到50%,虽然与西方先进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考虑到我们是分业经营,而且国人的消费观念与西方也不一样,所以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成绩了。

  第二次转型是基于资本收益率的考虑。在以往的经营理念下,风险文化在银行业中广为盛行,大家都选择低风险的大企业。虽然大企业风险较低,但它要价比较高,利率可能下浮,中小企业风险偏高,但它的利率可以上浮。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个没有细菌的真空环境下生存,一旦受了感染就很容易崩溃;如果总不到水里面游泳,也永远学不会游泳。对于银行来说,总经营低风险业务,就学不会风险定价。好的银行是会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一个最佳平衡的,要在容忍一定风险的情况下,追求收益最大化,这时反过来收益也可以把风险覆盖掉。特别是在巴塞尔协议III下,银行为了生存,必须要求同样的资本消耗能够产生更高的回报。因此,招行提出第二次转型,旨在把银行从真空的无菌环境中释放出来,降低资本消耗、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做到风险可控、降低成本,最终提高资本回报率。

  持续创新方面,这么多年招行之所以能够发展得比较稳健,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研究需求,经营业务具有前瞻性。力争做到“早一点、快一点、好一点”,一卡通、一网通、信用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都是遵循着这样的战略。近年来,研究年轻人的需求对于商业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年轻人的特点是着重于未来、理想化、科幻化,而且羊群效应比较明显,你看我也看,你买我也买,迅速传染。同时,现在的年轻人的消费支出水平远大于收入水平,有钱就投资,没钱就透支。招行信用卡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研究发展起来的,我们的信用卡四年时间就实现了盈利,正是得益于透支利息。

  中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还要继续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相比西方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转型在表面上注重的是各类经营指标,但实质上是要求提升管理,包括资本管理、风险定价管理、成本管理等。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资源整合、流程改造、人工效能的充分发挥等手段,来降低成本。尽管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损失很小,我们甚至引以为傲“风景这边独好”,但是,我们需要明白,这其中虽然的确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但是能规避风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际化程度很低,进入次债市场的银行不多,没有到大海中游泳,就不可能被淹死。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资银行的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银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