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物价调控面临两难 各方期待包容性增长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6日 14:0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专题:201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最近棉花价格的快速下跌,让山东高唐县的棉农唐玉失去了前些日的笑容,而之前衣服、食品等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已让许多低收入市民感到难以承受。同时,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经营状况也传来不乐观的声音。

  一些专家认为,物价涨跌关系到多方利益,宏观调控也面临着多重困难,国家除应在短期内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保障民生外,还应从长远着手,逐步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增强民众的通胀抵抗力,实现各方利益和谐共生的“包容性增长”。

  农产品涨跌:农民和市民期待不同

  唐玉今年种了约20亩棉花,由于夏天的雨灾,收成比去年下降了1/3,此前棉花价格的上涨让他笑逐颜开,但近日棉价的下跌又让他有些失望。“如果按最高时14元/公斤的价格卖,今年棉花还能赚些钱,现在跌到11元/公斤,收成连去年都赶不上了。”唐玉为他没能打破常规,早出手卖棉花感到后悔。

  近日,国家调控措施的密集出台,让许多前期被炒作的农产品“跌声响起来”,如糖价十天之内出现1000元/吨的降幅,棉价半个月降幅达7000元/吨,大蒜、生姜、大豆、谷物等农产品,相比一个月以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跌,部分农产品价格甚至出现同比下降。

  “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减少了,化肥、人工等成本却比去年提高不少,如果价格再上不去,估计明年棉花的种植面积还会下降。”唐玉告诉记者,目前村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很少在家种棉花,外出打工赚钱更多。

  成本上升要求农产品价格上涨,但今年伴随着游资的炒作,农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却让许多市民无法承受,10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4.4%,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上涨是主因。

  “去年50块钱的菜能吃一个星期,今年只够吃3天,实际感受来说物价上涨不止4.4%,国家必须出重拳尽快制止。”在济南一银行上班的李阳认为,国家近日台的抑物价保障民生的政策十分及时,期待物价能尽快降下来。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袁红英认为,物价过快上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来说是个巨大的压力,但长期来看如果农产品价格不能有效提高,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种植积极性,两类都不富裕人群的利益冲突在这轮物价涨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调控松紧:经济与民生的两难困境

  除了炒作,流动性过剩成为这次物价上涨的众矢之的。为此,国家今年已经加息一次,并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部分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超过18%。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年内国家再次加息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些紧缩政策必将对并不“强壮”的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保民生的同时如何保经济,显然是道难题。

  据了解,虽然货币流动性非常充足,但对于小企业和普通民营企业来说,今年的融资环境并没有根本性好转。“现在银行都愿意给大企业贷款,镇里的小企业只能靠农村信用社等机构贷款,费用算下来,年利率已超过11%。”山东临清市昌瑞棉纺织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陶金涛说,物价上涨导致企业今年的资金压力很大。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的企业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一季度全国24个地区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02.6%,但这一指标上半年下降至71.8%,前三季度下降至53.5%。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增长速度超过终端产品价格上涨使许多企业陷入困局,今年1-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0%,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5.5%。

  “PPI跑赢CPI,说明生产者的成本增加速度明显超过了终端消费品的提价速度,这无疑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经营压力。”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企业的这种压力在数据上已经有所体现,据财政部的数据,今年10月份企业所得税已经同比下降8.6%。“加息、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过快、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慢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制约中国企业的发展,虽然目前物价快速上涨,但并不是实体经济过热造成的。”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后马红瀚说,调控如果连带打压到实体经济,那么对民众的影响就不是如何应对高菜价的问题,而是如何找工作的问题了。

  解决之道:“包容性增长”

  对于这轮物价涨跌中的“无奈”利益冲突,以及所带来的宏观调控两难困境,有学者认为,除了货币因素外,还有长期以来社会分配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所带来的矛盾积累等深层原因。

  马红瀚说,4.4%的CPI增速相对于历史和国际上的情况,并不算什么严重的问题,但民众已经难以承受,说明我国民众抵抗通胀的能力还不强,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较弱,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与市民正常生活不“包容”。

  “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恩格尔系数还很高,人们40%的消费用在食品上;二是人们近年来的收入和经济增长相比明显滞后,这两者因素叠加,使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十分强烈。”山东省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华说,如果近年来收入能够有效提高,人们对物价上涨的反应也就不会这么大。

  统计数据也显示,我国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有所下降,这一比例1981年为67.1%,2008年下降至48.6%,而目前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63%,发达国家都在70%以上。一些市民表示,收入增长缓慢的同时,住房、教育等硬性支出又大幅增加,可供人们真正消费的所剩无几,期待人们的消费能力增长能与经济增长更“包容”。

  对于如何减少实体经济可能因调控受到的冲击,袁红英认为,政策调控时要充分考虑到政策实施的滞后效应,防止力度不当现象再次发生,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必要的冲击。在调控的同时应尽量降低企业不合理税费,优化企业环境,以实现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包容”。

  另外,一些专家认为,控制物价还要注重从源头供给着手,特别是在部分农产品价格已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要尽量保证农民收益,防止明年因种植积极性下降导致价格更剧烈的波动。(袁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