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盘点2010年全球财经“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8日 14:5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2010年,国际经济格局依然风起云涌,一轮接一轮的财经事件,无不影响着全球市场的跌宕起伏,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人心惶惶,到量化宽松带来的“印钞”担忧,再到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

  纵观2010国内财经领域,“炒”风乍现,调控加压、“涨”声响起,不少也是受到国际财经事件的“输入性影响”,梳理2010国际财经“关键词”,或许能让年度财经图景更加清晰。

  欧债危机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始终是2010年财经天空中最大的阴云,欧债危机进程成为主导今年全球市场的风向标。

  发端于去年底,肇始于希腊的欧债危机,就像一场久治不愈的传染病,让2010年的欧元区风声鹤唳。在欧元的“跳水”声中,更让全球投资者产生恐慌情绪,全球市场起伏不定,导致黄金、美元同作为对冲欧元贬值的避险资产,出现罕见同向上涨。

  世界进入2010年,正当中国迎来虎年春节之际,欧元区国家却在为是否援助陷入财政危机和融资危机的希腊提供援助吵得不可开交。眼看欧元核心国家德国对于救助小伙伴兴趣寥寥,市场对希腊和另外四个财政成色不佳的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给予了充分的“关照”。欧元区内各国讨价还价的拖延使得主权债务危机的火苗最终恶化为欧元信心危机的烈火,2010年5月和6月欧元汇率大跌和欧美股市跳水才迫使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手出拳,通过巨额援助计划暂时平息了风波。

  然而临近年末的11月,爱尔兰再度引发的恐慌表明欧债危机余波难平,走向不明,这场主权债务风波很可能将继续跨年上演。

  量化宽松

  接近于零的利率水平令美国“经济沙皇”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万分苦恼:利率工具已基本失效,拿什么来爱你,我的美国经济?

  于是,美联储购买美国长期国债这种被称为“量化宽松”的经济刺激手段粉墨登场。

  虽然2009年3月美联储已经启动了一轮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购买,然而2010年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使得美联储再次祭起量化宽松的法宝。2010年11月,美联储启动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注水”令全球其它货币“被升值”并引发了未来的高通胀预期,然而美联储仍然“美国中心”和我行我素,“印钞”效应不仅对外输出了更多的通胀忧虑,而且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曾是红极一时的国内畅销书名,到了2010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在全球范围内悄然隐现。

  “再平衡”“多消费”和“美元”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各种国际会议上的流行词汇。然而,当进入2010年,美元依然理直气壮地不断下跌时,“被升值”的各国,纷纷出手干预本币汇率的表现却让“再平衡”此类流行词汇显得苍白无力。

  美元的节节下滑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刺激美国出口、抑制非美国家对美出口,这正是不少人希望看到“再平衡”过程:即美国人“勤劳”一些,多出口一些,“非美”国家“多消费”一些,少出口一些。然而,“被升值”的各国显然不愿意利用这个“再平衡”的良机,相反纷纷运用起汇率干预的手段阻止本币升值。

  一时间,日本央行启动了汇率干预,巴西则提高了资本流入税阻遏美元的流入,而包括瑞士、印度、泰国等多个国家均表示可能会启动汇率干预以阻止本币进一步升值,无怪乎人们担忧“货币战争”即将打响。而从APEC到G20,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成为重要议题,避免“货币战争”是全球性的共识,但前进之路恐怕不会平坦。

  监管反思

  2010年,被称为后危机时代,对于监管不力引发危机爆发的反思,并没有停止。

  每一轮金融危机发生后,人们都会从监管制度上思索它的根源,次贷危机爆发后也不例外。不少专家指出旨在帮助监管国际银行系统的推荐规范《巴塞尔协议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最新的发展。

  于是,在欧洲的积极倡议下,经过近九个月的磋商和讨价还价,旨在加强全球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巴塞尔协议Ⅲ》终于在2010年9月出炉。根据新的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从4%上调到6%。

  在次贷危机风暴的洗礼下,银行业的监管之绳再度收紧。然而,创新和监管是一对天生的双胞胎,创新因规避监管而生,监管则为了堵住过度创新的漏洞而设。金融机构与国家监管之间的“猫鼠游戏”不会因为次贷危机而终结,故事仍将继续。

  特别提款权

  次贷危机爆发,已无情地撕下了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温情面纱,“寅吃卯粮”的美国似乎很难让世界对未来的美元币值安心。

  抛却美元,寻找什么作为国际交易的媒介和财富的贮藏?黄金吗?黄金数量有限,回到金本位也许已难以实现。商品吗?听起来很靠谱,但基本不具备操作性。

  于是,2010年,特别提款权成为关键词。旧瓶装新酒,似乎这个有戏。讽刺的是,当年为了应对二战后西欧国家“美元荒”而创设的特别提款权,如今却成为世界替代美元本位的希望。不过,2010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篮子。

  退出策略

  为收拾全球金融危机残局,欧美央行以史无前例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刺激经济,与此同时,“退出策略”就一直挂在欧美首脑的嘴上。

  刚开始启动宽松,就开始讨论退出?毕竟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效果,大家心里都没底,还是一开始就把“退出策略”放在嘴边,让市场增加信心的好。可是,尽管欧美央行谈退出,市场盼退出,无奈不争气的欧美经济复苏让“退出机制”的启动似乎遥遥无期。

  楼梯经常响,不见下来人。宽松是真,退出无期。看来,欧美主要经济体是打定主意,不见失业率下降难以真正启动“退出”。

  “退出”,很可能仍是2011年,甚至2012年的国际财经关键词。(陆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