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理财 >

20年A股八大“惊怵故事”:股民不能忘记的痛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0日 14:1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证券市场就像一个“魔盒”,有人走进去变得膀大腰粗,有人走进去却是伤痕累累。20年来,无数投资者尝尽股市风云变幻的甜酸苦辣。有人为财务造假、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非法手段所伤害,教训一个又一个。

  苏三山的假举牌,广州广船的“误操作”,宝安集团钻空子,蓝田股份、银广夏和红光实业的财务欺诈……一件件怪事,无不在当年留下过震惊市场的一幕。如今,回想起来,不少人还隐约感觉一种伤痛。

  就像一江春水总有泥沙,我们无法期待一个没有“淤泥”的证券市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以往一宗宗典型案例的研析来擦亮自己的眼睛,避免重蹈别人的覆辙。

  广船事件

  “卖出”错成“买入”“红马甲”被判刑

  9笔单子输错、股价突飙203.95%

  1994年1月26日早上,各证券公司派驻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红马甲”们跟往日一样忙着自己的事情,谁也没有感到这一天有什么特别。9:25,随着当日开盘价的形成,交易大厅里出现了一阵骚乱。“出什么事了?”“快看!685开盘价20元!”

  因为天天打代码的缘故,“红马甲”们彼此间的交流总是习惯于使用股票代码。“685”是当时广州广船(现名广船国际)的代码,后来前面统一加了“600”,变成现在的“600685”。要知道广州广船前一天的收盘价还只有6.58元,这一开盘一下飙升了203.95%,并且还有约81万股股票在集合竞价过程中成交。

  “气死我了!我几乎天天都在集合竞价时”挂篮子“卖出广船,就是今天忘了挂了,结果就发生了这么意外的事情。”中午,一名交易员在排队就餐的时候,向周围的朋友们倾诉着她的懊恼。

  输入上述买入单的“红马甲”徐某事后解释说,由于其所在公司的一名大户透支购入大量股票,为避免公司巨款流失,他得到指令,每天在开盘前将需锁定的数百万股以不可能成交的高价“卖出”。出事那天,其按例将数百万股广州广船股票分多次以20元高价“卖出”,不料却将“卖出”打成了“买入”。

  一位当年在场的“红马甲”回忆说,上述“失误”操作导致该证券公司损失金额达1200万元。这位“红马甲”不相信徐某的解释,理由是当年上证所电脑设定的单笔申报上限是10万股,81万股的买入委托需要输9笔单子,而9次都输错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听说”黄马甲“在集合竞价时间段内已发现相关问题,提醒过徐某,他却坚持说没输错。”

  最终的结局是,徐某以玩忽职守罪被判刑。

  机场转债

  混淆“股”和“张”“捡皮夹子”不作数

  股民错抛后痛哭流涕

  2000年3月16日,虹桥机场可转换债券上市的第一天,习惯了以“股”为单位买卖股票的投资者,对可转换债券的交易单位“张”或“手”懵懵懂懂。惊人的一幕发生了!早上,每张面值为100元的虹桥机场可转债以1.88元开盘成交,随后是1.30元、1.20元、1.70元……

  反应快的人,迅速加入到了“捡皮夹子”的行列中;反应慢的人则还在迟疑。两元、三元、十元……买入价不断上升,此时还有成交。一下,有人出价90元,这时几乎人人都明白了怎么回事,不再有抛单出现。9:36,机场转债的成交价回到了100元附近。

  据统计,当日机场转债在面值以下交易了大约6分钟,成交7176手,面值717.6万元,而实际成交金额只有96.3万元,最低成交价1.2元。某营业部一中年女股民,将花了4000元买来的4手虹桥机场可转债,以1.2元抛出后只剩下48元而在营业部痛哭流涕。

  而那些以此类价位大量买入者的资产则呈现几何级数的暴增。某券商人士如今回想起那一天的情形还留有一份遗憾,表示自己在营业部下单不方便,无法跟场内的“红马甲”比速度,要不然一下可以赚上个几百万元。

  那一天的晚上,刚刚担任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不久的梁定邦,通过接受电视媒体采访的方式,向大家宣告:这是一起非正常交易的事件,中国证监会将研究和采取相应对策。之后,人们一直没有看到一个明确的处理结果,但大家猜头六分钟的交易是作废了。

  据说,有投资者当日以1.20元的价格买入了机场转债1000张,但营业部一直没有交割,协商不成,该投资者状告券商营业部,结果被法院终审裁定“告错对象”。

  宝延风波

  宝安集团钻空子打响收购第一枪

  A股史上第一次“举牌”

  1993年9月30日,延中实业(现名方正科技)盘中突然飙升65.89%,股价从前一日收盘的12.05元到了最高时的19.99元。当天中午,延中实业被临时停牌,深圳宝安集团上海公司对外宣称,其持有的延中实业股份已超过该股总股本的5%。这是沪深股市历史上的第一次“举牌”,打响了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第一枪,史称“宝延风波”。

  这一天,宝安集团旗下三家公司已合计持有延中实业15.98%的股份。事实上,收购早在当年9月13日就悄然展开了,截至9月29日,上述3家公司已经分别持有延中实业4.56%、4.52%和1.657%的股份,合计持股10.6%。

  延中实业对此反应强烈,声称要采取反收购措施来对抗宝安集团的收购行为。一场收购和反收购大战引发的暴涨突然出现,这令许多投资者措手不及,仓皇加入抢筹大军。

  行情显示,10月6日和7日两天,延中实业再度狂飙34.43%和57.46%,盘中最高摸至42.20元。宝安集团也增持延中实业股份到了19.80%,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随后,形势急转直下,在4个交易日的狂跌后,延中实业的股价又基本被打回了原形15元。

  股价的暴涨暴跌,让无数跟风的投资者严重亏损。据一名当年目睹了“宝延风波”的老股民回忆,当时就有一位著名的股市大户亏到了不愿意再多看延中实业一眼的程度,他告诉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随便他们怎么抛,他不管了。

  宝安集团成功地钻了当年《股票暂行条例》的一个空子利用了时间差超限持股而不公告,结果虽然遭到了中国证监会罚款100万元的处理,但却达到了控股延中实业的目的。

  苏三山案

  捏造收购消息 小股民掀轩然大波

  几度更名、一个小股民末路疯狂

  苏三山是江苏一家以化纤和针织为主业的公司,1993年上市时称苏三山A,1998年5月变为ST苏三山,1999年7月变为PT苏三山,1999年9月更名为PT振新,2000年4月变为ST振新,2001年1月变为振新股份,2001年3月更名为*ST生物,是内地股市第一家暂停上市公司。几度更名已经让其冠绝A股,而一个小股民为它末路疯狂的往事,更让人叹绝。

  1993年11月,一个叫李定兴的湖南郴州物资局干部布了个惊天骗局。由于挪用的100多万公款被死死套在苏三山当中,李定兴私刻了一枚“北海正大置业公司”的公章,还将一封“北海正大置业拟收购苏三山以及拟向社会大众收购苏三山股票的函件”传真给了《特区证券报》等媒体,11月6日,海南《特区证券报》发布了李定兴捏造的“收购重组”消息,11月8日星期一开盘后,苏三山买盘汹涌而来,从8.3元开盘价蹿至11.5元收盘,成交金额2.2亿,换手率高达42%,当日飙升39.88%。

  当苏三山股价疯狂时,深圳交易所却表现出了分外的冷静,11月9日,深交所郑重声明,“收购苏三山”不排除系欺诈行为的可能性。是日,就“正大置业”大量购股事件,中国证监会发言人在召开的紧急新闻发布会上说,证监会尚未收到“正大置业”口头或书面报告,《特区证券报》应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应法律责任。

  11月10日,广西北海市工商局说明当地并无“北海正大置业”这家注册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登记公司也均没有“北海正大置业公司”开户和交易的记录。玩笑开大了,很显然,这是一场大骗局,骗局的始作俑者被依法逮捕。

  

  蓝田“神话”

  文弱女教授揭露财务欺诈丑闻

  “中国农业第一股”骗术荒唐

  蓝田股份曾创造了一个内地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现在看来,蓝田的骗术荒唐可笑,经不起任何推敲,但在当时很多人深信不疑。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凭借此背景,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交易。1996年至2000年,蓝田股份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

  拆穿蓝田神话的是一个文弱的学者。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刘姝威教授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600字文稿,指蓝田股份存在造假嫌疑。随后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向刘姝威下达通知书,称“蓝田股份诉刘姝威侵害名誉权案”将开庭,要求刘姝威作为被告出庭。然而事情突然陡起波澜。2002年1月12日,蓝田股份三名高管和七名中层干部被抓。

  造假丑闻曝光后,蓝田股份对财务报告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财务报告显示:总资产10.26亿元,总负债11.205亿元,已资不抵债。2003年5月23日三大证券报都在头版刊发上交所关于终止蓝田股份上市交易的公告。

  2003年7月,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蓝田股份一案进行了首次公开审理。2004年11月,湖北省高院作出判决: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犯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和提供虚假注册资本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红光案

  马拉松式诉讼部分股民获赔偿

  11位股民获赔约22.5万元

  2002年11月25日,被称为中国内地证券民事诉讼第一案的首例证券民事诉讼纠纷案“红光案”,终于结束了长达近4年的马拉松式诉讼进程。

  1997年6月6日,红光实业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价每股6.05元的红光实业当时开市价每股14元,最高达到每股14.48元。当时红光公司的上市报告书也显示,该公司业绩良好。然而,在众多股民追捧购入股票后。红光股价却大大下滑,最终导致大批股民资金被牢牢套住,损失惨重。

  1998年11月,中国证监会的调查结果显示,红光实业严重违反证券法规,认定公司编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少报亏损,欺骗投资者;此外,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对其关键生产设备彩玻池炉废品率上升,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重大事实未作任何披露。中国证监会对该公司和上市推荐人国泰证券作出了处罚决定。

  1999年4月开始,以姚荣仙等为代表的部分股民先后对红光实业的直接责任人红光实业和国泰证券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这一系列的诉讼申请因为当时缺乏司法实践和相应司法解释未出台等原因先后为法院驳回或败诉。在11名原告的一再申诉下,2002年11月25日,经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调解,股民们获得了约22.5万元的赔偿。

  “水仙”凋零

  销量锐降 无奈连年亏损终退市

  被PT处理、首家退市公司

  上世纪80年代,拥有一台水仙牌洗衣机是一件荣耀的事。上海水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上海洗衣机总厂,成立于1980年8月,是一家以生产水仙牌家用洗衣机和燃气热水器为主的大型家电企业。1993年1月和1994年11月,水仙A股、B股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分别募得1.57亿元人民币、2504万美元。

  但水仙电器自1997年开始亏损,当时家电行业竞争激烈,水仙的销量锐降,与美国惠而浦公司的合作更加剧了亏损,公司连年亏损,1999年被PT处理,仅每周五交易,涨幅为5%。自1998年开始,水仙马不停蹄地先后与12家企业盲目“相亲”,最后都宣告失败。

  而当时中国证券市场的大背景是:建立退市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到了2000年,PT水仙已连续亏损四年,却仍在交易。2001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明确了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操作方法和流程,随后,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具体实施细则。2001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不给予水仙暂停上市宽限期,随后宣布水仙退市,成为新中国资本市场首家退市公司。

  退居三板市场,PT水仙简称变更为“水仙A3”,代码400008。退市之初投资者还心存希望,水仙A3曾到达24.19元的高点,但随着时间推移重组希望日趋渺茫,2005年7月跌至0.71元。

  从创业,到辉煌,再到衰落,水仙就像是一颗在天幕里划过的流星,留给人们无尽的惋惜。但水仙的退市,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是一件载入新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退市制度的正式实施,形成了从“进入”到“退出”的完整机制。

  银广夏陷阱

  造假被拆穿15个跌停太吓人

  为假戏真做一掷亿金

  银广夏是当年的大牛股:股价从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启动,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19日的35.83元。次日实施了优厚的分红方案10转增10后,即进入填权行情,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全年上涨440%。

  但是,银广夏从1999年开始在市场上散布的“利润神话”全系子虚乌有的编造,其出口额据公司自称在2000年达1.8亿马克,而事实上仅为3万美元;其签下60亿合同的德国买家据称为一家百年老店,但事实上是注册资金仅5万马克的小型贸易公司。银广夏的欺骗性质恶劣,还在于其不惜假戏真做,竟投资2.8亿人民币,于2001年6月在安徽芜湖开通“超临界萃取”的生产线,以示扩大生产之姿态。

  造假事件很快在资本市场引起“动荡”。2001年9月10日,对于当时银广夏的持有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这一天一开盘,银广夏便被巨额的抛单死死地封在了10%的跌幅限制上,此后一连11个“一”字跌停。陈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倒霉蛋”,他的绝大部分资产压在银广夏这一只股票上,约33元的价格买进的,惊恐中天天早上挂跌停价抛,一直没有成交。这样眼睁睁看着银广夏的股价从复牌前的30.79元跌到了8.70元。9月26日,伴随着场外大量买单的介入和成交量的暴增,陈先生误以为底部到了,赶紧反手又买入了3000股银广夏。结果,厄运再一次降临,当天收盘又是一个跌停,随后的三个交易日依然是跌停。

  前前后后,银广夏一连出现了15个跌幅达10%的跌停,创下沪深股市历史之最。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