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5日 08:1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上海证券报
资本市场20周年,始终有一双来自“第三方”的眼睛,洞察着光明与阴暗。
胡舒立是一个“小女子”,因多次刊发揭黑报道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她曾主持的《财经》“搅动”了中国的证券市场,以揭黑式的报道推动了市场的整顿和进步,并成为中国证券史的一部分。
以胡舒立为代表的一代财经媒体人,20年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凸显了媒体对于资本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的追求。而胡舒立个人事业的起伏,也引发了媒体力量在资本市场中角色变迁定位的思考。
我们在此记录胡舒立,既是记录像她一样的一介文人,更是记录媒体与证券市场相伴共度的历史。
“啄木鸟”式改良
社会要有喜鹊,也要有啄木鸟。对于曾经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庄股横行、上市公司公信力极低、假恶丑甚嚣尘上的中国股市来说,也急需有一只专业的啄木鸟。在对蛀虫的敲打中,其目的不是为了把树击倒,而是为了让它长得更好。
《基金黑幕》是胡舒立对早期证券市场种种黑幕出击的“第一枪”。
2000年10月5日,《财经》在继化名徐平的《嘉实地震》后,刊登了一篇第一作者“平湖”的长文《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分析》,文章通过跟踪1999年8月9日至2000年4月28日期间,22家证券投资基金在上交所的交易状况,得出证券投资基金存在大量违规违法操作的结论。
《基金黑幕》犹如一个超级炸弹,发表后随即引起市场的轩然大波。十天后,博时等10家基金管理公司联合发表严正声明,指责《财经》杂志这篇文章“对中国基金业两年来的试点成果给予全盘否定,其中颇多不实之词和偏颇之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双方在公开信息披露媒体上一来一往不下三个来回。
“其实基金违规现象一直是半公开的,但当我们下决心披露时,心里不免还是有些紧张,文章发表在十一长假前,谁都没想到后来影响那么大。”时至今日,回忆当初《基金黑幕》一文的出炉过程,胡舒立团队核心成员、《基金黑幕》一文的作者李菁仍记忆犹新。
双方斗争的白热化显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人们看见的胡舒立是那样匆忙,开会、电话几乎成为那段时间她生活的全部。这个小个子女人在该期杂志的“财经观察”——《批评权、知情权,还有“新基金”使命》中毅然写道: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中,任何道理都不可能凌驾于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之上,而在三“公”之中,“公开”居于首位。媒体的批评权与公众的知情权作为公开性的保证,其重要地位必然地优于市场上某一利益集团自赋或他赋的“历史使命”。
一度沸沸扬扬的“基金黑幕”事件最终以胡舒立一方完胜而告终,在随后的一年中,胡舒立和她的同事们又做了更多类似的揭露性报道,一系列资本市场的黑幕、内幕暴露在世人面前。
在看到“基金黑幕”等揭黑报道为胡舒立和《财经》赢得巨大声誉后,国内财经媒体界掀起了一场“揭黑潮”,新闻媒体对于财经领域的兴趣被普遍激起。
走在“敏感”第一线
站在证券市场20周年的时点上,回顾《财经》早年对证券市场种种弊病所作的一篇篇振聋发聩的调查,仍令人震撼唏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胡舒立和《财经》,不仅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意义,更成为日后国内财经媒体舆论监督的精神榜样。
但是胡舒立的战场不仅仅在财经,拥有着对社会全方位关照的媒体人,也需要在更大视野中针砭时弊。她给出的解释为:“在当下,哪怕一个看似十分技术化的专业问题,也不再可能在其固有领域内求得解决,而必须放到中国改革的大格局下来考量,方能得到准确的辨析和有效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