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3日 08:3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北京市政务门户网站首都之窗发布直播预告,今日上午10:00~11:00,北京市政府、交通委等有关单位,在北京新闻出版大厦(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55号)九层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北京交通改善措施”,并就此答记者问。至此,备受关注的北京市治堵新政大幕终于落下。
北京治堵新政中包括综合运用科技、经济、必要的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加强机动车总量调控并引导合理使用,提高交通综合管理水平等措施,通过管、建、限三管齐下,来缓解北京的交通拥堵。
此前,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相关统计显示,网上对此总体持赞成支持态度,仅有5.8%表示反对。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北京出台治堵方案将会产生带动效应,不排除更多的城市效仿,一定程度上恐将令快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放缓。
管、建、限三管齐下
9月17日晚的大堵车,让酝酿多时的新一轮北京治堵方案陡然提速。经过北京市政府高层的多方研讨,出台了“管、建、限”三管齐下的治理交通拥堵措施。
据相关部门介绍,北京交通改善措施的目标是确保交通安全顺畅,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改善交通运行状况。确保中心城特别是核心区交通运行状况不恶化,重点路段交通状况得到改善,方便市民出行;确保为国务国事活动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二是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到201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三是减少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到2015年,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高于目前水平。四是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交通安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到2015年,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7以下。
治理的措施设计了六大方面二十八项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导绿色环保出行;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管理,引导合理使用;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现代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等六方面。
其中,“建”成为最大亮点。新政提及,将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加快重点新城建设,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并将大力建设公共交通设施,推进中心城干道路网系统国家高速公路网、市级干道公路网、停车位等建设。
“限”则成为关注焦点。其中提及,北京将合理控制小客车总量增长速度,缓解机动车总量增长过快的现状;继续实施和完善高峰时段区域交通限行措施;机动车拥有者合理承担使用成本,削减中心城交通流量等。这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北京将从明年开始限牌、加大单双号力度、出台拥堵费政策,以及增加停车成本等措施。
“管”则赢得更多呼声。之前的征求意见中,很多市民对于政府实施疏堵工程,提高既有道路通行能力、建设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加强交通秩序管理、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体制、落实责任等予以肯定,将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纳入督查和绩效考核内容等予以肯定。
带动效应或释放
此番新政已经是北京市第三轮的治堵政策了,此番治堵方案在征求意见获得大多数赞同的同时,也有其他的声音传来。
汽车行业人士担心,北京治堵方案将给明年中国车市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北京地区每年销量在50万辆左右,有近百家经销商。北京治堵消息传出,便有行业人士悲观预期:“如果北京市机动车上牌量限制在30万辆,将有很多经销商消亡。”
北京市部分市民也开始恐慌性消费。相关统计显示,上周,北京机动车的上牌量骤增至3万辆。而近期在北京市场,新车几乎全部销售一空,二手车则分外紧俏。“即使明年不限牌,北京的消费都已经提前释放了很多,对明年北京汽车市场都不是好事情。”上述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北京作为首都,有着强烈的示范效应。有业内人士担心,随着北京治堵政策的出台,全国其他一些主流城市会效仿。“如果全国主流城市均效仿北京,会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消费者的购车观,那对车市绝对是一个打击。”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
此外,国家发改委“城市发展中心”研究员杨禹担忧,新的治堵方案可能会涉及比较敏感的社会资源分配,有一些资源可能会因为稀缺而在分配过程中出现新矛盾。
学者陶短房在近期的评论文章中表示,不论怎样“治堵”,都要注重路权平等,应适当减少乃至取消部分特殊车辆的上路特权,特勤车辆在非公务状态下,应与私家车一视同仁。同时,对“超标”、“越线”的部门和个人,应有量化、公开、可操作性的惩处原则。
也有人认为,治堵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北京市的政策看起来完善,但执行起来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考验,效果有待观察。
建:大力建设公共交通设施,推进中心城干道路网系统国家高速公路网、市级干道公路网、停车位等建设
限:合理控制小客车总量增长速度,缓解机动车总量增长过快
继续实施和完善高峰时段区域交通限行措施
机动车拥有者合理承担使用成本,削减中心城交通流量等
管:提高既有道路通行能力、建设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加强交通秩序管理、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体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