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3日 08:3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新社
中新社北京12月21日电 最近,京城轰动消息里以下一则可算其中:一位心急的先生把一台新车的玻璃当场砸碎,最终,他以近2000元的修车款,换了个立等可取,抢到了该车的所有权。
这是今年底北京抢购汽车中的一幕,源于《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意见稿尚未公布,被指是“史上最严厉的治堵方案”,引发人们对限发车牌、非京户籍者购车受限等的揣测。
本月13日,意见稿正式公布,并开始征求民意一周。其中,未看到以上揣测内容。7天里,网上共收建议2929件,信函和传真425件,主要集中在抑制机动车快速增长、单双号限行、公车管理、征收拥堵费等方面。其中,94.2%提出建设性意见,5.8%反对该意见稿。
有市民建议,小汽车出行按车内人数收取拥堵费。如在二环上和二环以内,拥堵时段车上仅驾驶员一人的禁行;含驾驶员两人的,收取拥堵费;含驾驶员三人及以上的不收费。
有市民希望取消公车,只保留公务用车,并严格规定公务用车的使用范围。重新登记公务用车的车牌号并和其他车牌相区别,便于公众监督。
还有市民建议加大路网建设,尽快解决“断头路”、“死路”,学习香港路网的建设,或建议对违章车辆严厉处罚,尤其是破坏交通秩序的违章行为,如加塞、走应急车道等。
市民“上路”有很多话想说得“畅快”,舆论亦然。《证券时报》刊发舒圣祥的文章指出,相比征收拥堵费、提高停车费甚至限制非京户籍购车等名目繁多、针对私车的预备举措,“公车零增长”成为意见稿中有关公车的唯一承诺。但北京究竟有多少公车,“这个问题很敏感”,数字“不便”或“无法单方披露”。
《新京报》刊发学者陶短房的文章表示,各种方案、思路均有其长短,但不论怎样“治堵”,都要注重路权平等。北京的政府机关多,重大活动、会议多,领导干部的随行车辆多,应适当减少乃至取消部分特殊车辆的上路特权,特勤车辆在非公务状态下,应与私家车一视同仁。同时,对“超标”、“越线”的部门和个人,应有量化、公开、可操作性的惩处原则。这样,将制约从“民”延伸到“官”,不仅补上了“治堵”的可能盲点,也更能彰显治堵的力度和决心。
林林总总的议论后,有些人发现,号称“史上最严厉的治堵方案”,似乎是“看起来很美”。《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副总编杨浪涛在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称,北京提出从2011年建设西二环、东二环地下隧道工程等,可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因为地下工程隧道的难度、成本要比地铁更高一些,等到三五年以后地下通道建成,说不定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又翻了一倍。还有一些远期规划尽管看起来很美,但在缓解北京目前越来越堵方面基本上没大的的效力。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军撰文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北京更似东京与洛杉矶的混合体——中心城内,“工作者的地狱”已然形成;城市边缘,高速路两侧,郊区商业中心纷纷建立,车轮上的生活蔚然成风。征求意见稿向这个混合体作出了妥协——继续鼓励本是相互冲突的交通方式在市区范围内冲突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这只是昨日故事的再现。
本周四,听取了各界建议和意见的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的工作方案有望正式公布。届时,北京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无偿的原则”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增速,如何实施“公车零增长”,如何实施重点交通拥堵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单双号行驶措施等,将不再是个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