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国新”起航引发完善央企分红制度热望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4日 11: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马红漫

  备受业界关注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前天择吉挂牌,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谢企华成为公司的掌舵人。据悉,国新公司的定位是“为配合国资委优化中央企业布局结构、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企业化操作平台”。这个定位,规避了国资委监管与资产经营双重身份的尴尬。

  此前,因受各种利益的牵绊,央企重组举步维艰。现在要看国新公司是否拥有足够能量来拨动央企这盘大棋了,业界当然都瞪大了眼睛。而就管理格局而言,前有中投公司负责海外投资、后有国新掌管内部整合,央企资产管理工作正在从行政主导向市场运作转向,这一变化着实值得肯定。此前国资委旗下已有中国诚通集团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两家资产运营平台。据国资委的解释,诚通和国投成立后虽分别担当了部分处置不良资产的责任,但都有各自的主业,难以集中精力从事资本运营。国新公司是纯粹的资产运营和管理公司,三家可起到联合经营国有资产的作用。 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把国资体制改革视为一个有机系统,那么其收益分配体制尚难言明晰。作为国有资产的代理者,央企如何履行好对广大纳税人的信托责任,已是主管部门未来的一项重要工作。

  事实上,国新公司肩头的任务十分繁重,包括接盘央企上市后的存续资产、剥离央企非主业资产、配合央企提高主业竞争力等均在其列。而正式成立之前,资本市场上已闪现国新公司的身影。据五矿发展日前发布的公告,国新公司已是五矿集团整体重组改制的战略投资者之一。毫无疑问,谢企华等明星管理者的加盟,提高了业界对国新公司的信任度和期望值,但国新公司未来是否能从容地面对央企各种不良资产和副业资产,是个高难度挑战。

  众所周知,央企资本纽带关系复杂,内部利益牵扯面如蛛网般盘根错节,厘清并重塑的难度委实不可小觑。央企携带大量实体产业资金蜂拥进入房地产业,已被舆论视为推高房价的“急先锋”,由此引发的“挤出效应”也有碍经济健康发展。为此,监管部门数次向商业银行发出了房地产央企“红名单”,试图通过切断资金供给的方式倒逼非主业央企“从命”,可具体绩效究竟怎样呢?就以国资委今年3月向78家非地产主业央企发出的“清退令”为例吧, 8个多月过去了,除个别央企挂牌转让涉房资产外,至今仍有71家央企旗下超200家地产公司仍未清退房地产业务。非主业剥离的阻力尚且如此厚重,央企主业资产的划拨重组、帮助国有资本退出充分竞争领域等工作,将更是千头万绪。

  2007年9月,中投公司代表国家手持巨额外汇正式出海掘金。三年之后,新诞生的国新公司彰显了主管部门对提升央企资产质量的关注。据此而论,国资委资产经营的角色已渐次下放给了实体公司,未来将更加关注监管职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架构愈加符合市场化要求。接下来,完善央企利润分配制度的工作迫在眉睫。

  其实,央企的所有者是广大纳税人,其作为出资方理应获得相应的利润分红。但长久以来,依仗公共资源运作的央企,始终因红利上缴比例严重偏低而广遭诟病。有报道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三大央企名列全球十大最赚钱企业行列,利润逾千亿,可上缴国家的利润数额却只有200多亿,上缴比例最高只有10%。如何提高纳税者与央企之间委托代理的效率,彰显所有者权利,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从明年起,将5个中央部门和2个企业集团所属共1631户企业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这给未来提高央企上缴红利比例定下了基调,但诸如上市央企如何设定股民分红与财政上缴比例;如何提高国民股东的知情权与发言权;如何构建信息沟通平台等等执行层面的问题,还需要缜密设计并予以制度化。

  如果我们把国资体系比作一个大的企业,那么对比于投资渠道和产业整合平台的市场化,国资利润分配体制的革新迄今仍然付诸阙如。也就是说,国资管理依然是以“创富”为目的,却没有把“共富”的议题提上议事日程,这样的体制架构,显然是跛足的。也正因此,每次国资重整与投资,都难免被公众与媒体质疑,这也会反过来制约住“创富”目标的实现。现在,身负重任的国新公司正式起航,翻开了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新的一页。未来央企分红制度的改革,也已呈水到渠成之势。大家热切期待着国民股东的分红权能尽快得到政策的正视。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