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收入占比不足20% 主动管理面临“持久战”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6日 09:5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2010年下半年,银监会针对银信合作业务、净资本管理和房地产信托连下文件,直指信托公司屡屡“不务正业”。

  如何寻找信托公司发展的正道,成为包括上海国际信托(下称“上海信托”)在内的信托公司2011年共同的命题。

  “最关键的是,信托行业的战略和核心竞争力定位不清,因此往往与宏观调控和大的经济背景相冲突,做拾遗补缺的角色。”自2009年年底担任上海信托总经理的傅帆在近期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上海信托亦正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未来5年(2010年-2014)主攻财富和资产管理,力提主动性管理能力。

  这一转型已迈出脚步,傅帆上任一年中,启动人才配备、系统升级、运营流程以及种子基金培育等各方面的改革措施。

  以房地产信托为例,该公司正在破解过去信托公司扮演的规避宏观调控的融资角色,探索基金化运作,同时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的信托运作方案。

  今年47岁的傅帆,2000年起曾先后担任上海国际集团董事会办公室主任、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并在基金公司屡建战功。

  然而,他在信托行业面临的却是一场持久战。

  “提高投资管理能力是一个长期战役,是一个长期目标和短期利益平衡的问题,当中会很痛苦,你可能会牺牲一些短期的规模和收益。”傅帆坦言,主动性管理业务收入目前仅占公司百分之十几,短期内占比提升难立见效果。

  1.地产信托“基金化”探路

  《21世纪》:近期信托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领域引发监管关注,银监会近日下发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自查。上海信托房地产信托业务有多大规模?自查的结果如何?

  傅帆:我们房地产信托做的比较少,其他同行房地产信托资产规模高达七八十亿元,甚至两三百亿元的都有。我们只有40亿元,在目前近700亿元的总信托资产规模中,仅占5%-6%。

  房地产自查结果我们已经形成报告,结论是比较乐观的。我们此前按照监管要求进行了压力测试,分为轻、中、重三种情形进行测算(以房价下跌为基准,重度情形是模拟房产下跌50%),得出的测试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之前我们就主动进行了业务合规性风险自查,例如,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否满足“四证”齐全、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具备二级资质。

  《21世纪》:有一些信托公司曾因此暂停了房地产信托,你们的业务状况如何?

  傅帆:房地产信托市场需求还是很大,它们从银行融资渠道被压缩,就会转向信托等其他渠道,市场上房地产信托融资价格因此不断上升。但是我认为经过银监会的风险提示以后,房地产信托将趋于谨慎。

  但我们还是会继续关注这一块业务的发展机会。现在我们仍在正常进行项目的洽谈,如果风控到位、估值比较合理的话,我们也愿意做。不过操作过程中,我们第一强调合规性,第二强调市场风险。

  《21世纪》:外界对房地产信托充满诟病,认为它是规避地产调控的“灰色地带”,但也有人认为它是金融创新,你怎么看?对上海信托而言,未来几年这块业务的发展定位是怎样的?

  傅帆:最关键的一点是信托行业的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的定位不清,因此往往和宏观调控以及大的经济背景相冲突,往往做的是拾遗补缺的角色。

  实际上,从信托公司投资的领域来看,房地产还是一个比较有前景的业务领域,问题是怎么切入。如果继续做传统的融资,将会在明年受到比较大的挑战。因为明年政府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要比今年压缩,地产融资需求加大,但同时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肯定还会持续,传统融资性业务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逼着我们要转型。

  从公司未来发展来看,房地产信托的业务我们还要进一步发展,这块业务仍将是公司的重要支柱业务之一。

  《21世纪》:房地产信托要转型,出路在哪里?目前上海信托在房地产信托方面有何新的探索?

  傅帆:我们还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项业务,不过业务的模式在创新。

  过去房地产信托主要以贷款形式,现在我们探索基金化运作,这是一种权益类的投资,不是简单的融资行为,或者说假投资。实际上,在市场偏紧时信托公司可以物色到比较好的房地产项目,适合做长期投资。

  第二,除了商品类住宅的投融资,我们在探索保障房建设中信托参与的方案。目前我们设计的方案已基本成型,主要是为上海保障房建设建立比较好的信托投融资架构,现已报相关主管机构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