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1日 09:2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美国各州驻华商务代表处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吸引中国企业和个人赴美投资。这是新年伊始本报记者从美国部分州驻华机构了解到的信息。
宾夕法尼亚州商务部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邵宁向本报记者表示:“美国各州财政吃紧,为吸引中国资金,各州已有了充分的战略布局。对中国企业来说,此时赴美正是时机。”
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推进,中资企业赴美投资渐成热潮。研究机构罗迪厄姆咨询表示,截至2010年9月,中国企业2010年投资或收购美国项目资金为28.1亿美元,远高于2009年全年的17.3亿美元。以此推算,全年投资额有望比2009年翻番。
胡锦涛主席下周将访问美国。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美国政府必然从其再工业化战略布局的角度,讨论中国双边贸易与投资等问题。
他强调:“再工业化不是制造业的破旧立新,短期内美国仍然需要依靠传统产业优势扩大其出口。中国企业在进场前,必须认清此轮再工业化的实质。”
危机中的“再工业化”
由于劳动力成本高,美国“再工业化”过程很难
2009年底,奥巴马称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这被看成美国向实体经济回归的强烈信号。
2010年3月奥巴马发布的“出口倍增计划”可说是对再工业化思路的现实落实。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推动下,美国政府对新兴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进行大力支持。在整个7870亿美元法案投资基金中,800亿落户清洁能源,650亿投资在基础建设,这些公共资金将在2015年全部到位。
美国经济学家统计表明,每投资100万美元在基建或新能源产业上,将换来17个新的就业机会,而投资在军工行业只能换来11.6个就业岗位。
但一年之后的就业数据似乎无法对新政提供积极信号。
1月5日发布的全美就业报告显示,12月份美国私营部门就业增加29.7万人,其中服务业当月增加27万人,而制造业雇员仅增加2.3万人。
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国兴向本报记者表示,“由于劳动力成本高,美国‘再工业化’过程很难,短期内不可能通过新兴产业增加太多就业。”
有汽车业的动向做印证。近期,在汽车配件公司纷纷转向混合动力、新能源电动车等新产业时,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采取保守措施,仍致力于传统大型汽车。
孙立坚表示,美国企业很清楚,新兴产业引领的新一轮工业革命还远没有到来,能够提振其出口的仍然是传统产品线。
“短期内美国只有通过传统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来推动出口。”王国兴说。
孙立坚强调,如果说奥巴马前期倡导的是“危机后的再工业化”,看准长远利益,那么目前美国仍然处于“危机中的再工业化”时期——重新赢得市场才是现实的目标。
中企赴美投资应有长远战略
为了降低债务风险和提振经济,美国各州提供了较低的进场条件
吸引中国企业入驻是美国州长们热衷做的事。刚卸任的宾州前州长爱德华·伦德尔(Edward G. Rendell)在任期间,特别要求与中国的太阳能、硅芯片行业的企业家见面,希望他们能在美国新能源领域大量投资,在地价和其他政策上许以丰厚优惠。
邵宁说,美国各州、郡政府在培训、政府奖励和税务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各州为了降低债务风险和提振经济,加大制造业的投资力度,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较低的进场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尚德计划在亚利桑那州沙漠建厂,比亚迪汽车则得到了加利福尼亚州政府的全力支持要在加州投资设厂。
邵宁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中国企业赴美投资,行业上以机械制造和新能源领域居多,产业链上则倾向于高技术的尾端生产和研发等。”
他透露,前不久有一家大上海经济圈内的机械制造领域的民营上市企业,通过直接雇佣美国团队的方式,实现了赴美投资。不过,“虽然企业有意向多,但真正成功落户的还是少数。”
以“再工业化”名义吸引的中国投资,究竟能得到多大的回报,仍是个问号。
孙立坚表示,中国先进的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选择在此时进入美国市场,在考虑投资成本的同时,更要考虑长远的战略。
他说:“中国企业应该清楚地看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新一代产业革命的迹象,新型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的规模效应要在若干年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过早进入美国市场在这些领域配置太多资源,很有可能成为‘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