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2日 07:1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土地出让金的10%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即将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此做了硬约束性的规定。
水利部的一位官员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该官员称,水利部计划和规划司已经在着手相关的水利设施规划和资金管理工作。
按照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仅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数额就达2.7万亿元。也就是说,今年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数额将达2700亿元。
仅此数据,比此前的预计投资额远超1000亿元。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去年11月12日召开的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工作会议上称,今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资力争较上年增加10%以上,超过1700亿元。
而以往的水利建设资金一向以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为主,地方配套资金和社会资金、银行贷款为辅,中央财政资金的层层转拨导致资金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往往缺失,已成水利投资的痼疾。此次用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10%来落实地方配套,使水利建设资金的地方配套部分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水利欠账达数万亿元
国家水利投资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发展,能够分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费用微乎其微。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此前称,农田水利建设已成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大短板和缺口。
而据社科院农发所宏观部副主任李国祥的粗略估计,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的欠账已达数万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以下简称人大农发院)一份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报告称,去年上半年大旱,我国耕地受旱面积达1.18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659万亩。 大旱之后紧接着大涝,去年我国26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灾615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02亿元 。
河南开封县的一位农业官员告诉记者,在许多村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水库、水渠等还在发挥作用,且大多因年久失修面临病险等问题,无法再发挥多雨季节蓄水、干旱时节保收的效果,抗灾、减灾能力弱化,甚至在特大降雨等极端天气来临时,反而成为导致更大危险发生的隐患。
人大农发院副院长郑风田()称集体化时期结束之后,从数字上看,对于水利建设的总体投入一直在不断上升;但实际效果来看,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受惠却越来越少,在许多农村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农业生产仍以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成的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
“一方面的原因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国家水利投资大约有60%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发展,而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其中,能够分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费用就更加微乎其微。”郑风田称。
在资金使用的区域分配上,也存在着“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马太效应。
“东部地区由于集体经济略为发达,完全没有农田水利投资的村庄数相对较少,超过60%的农田水利投资用到了东部;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既缺乏来自国家的资金投入,又无力自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严重缺乏。”郑风田称。
据调查,全国目前有1/3以上的水库带病运行,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的仅占30%;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7%,达160.3万平方公里,比上世纪50年代初增加38% 。
“最后一公里”将成投资重点
“我是改良派。5号文件、民航以及电信等三大改革,我是主要起草人。”
目前农村水利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所谓“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缺位问题,尽管利用国家投入修建了水库、主渠道等,但就是没办法通到田间地头,而农民自身由于资金缺乏、集体行动能力弱化等问题,也无法承担起最后一公里沟塘渠堰的建设。
“这次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就是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国研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称。
社科院农发所副所长杜晓山称,一方面,各地都在上马投资一些大型的水库建设、水利枢纽工程,另一方面,当地中小型水库病险率高、渠道垮、堵、淤、漏等现象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即使近年来随着国家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地区开始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也大多是重“大”轻“小”,更愿意向原本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粮食主产区进行集中投入,而忽视了更多贫困地区农民的用水需求。
“大量资金被投入用于回报较高的工业、城市用水等用途,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乏力、年久失修,经营日趋困难、管理日趋衰败。”杜晓山称。
今年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如何分配,是否也会重大轻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