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2日 10: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澳大利亚洪灾引发的减产预期推动下,国际期市上糖价走高。
1月10日,纽约洲际交易所(ICE)食糖期货继续上涨,其中2011年3月到期的粗糖期货合约收盘上涨0.7%至31.74美分/磅,该合约在上一交易日(7日)已大涨4.3%。该价位离2010年12月29日创下的34.77美分的历史最高价位不远。
糖价上涨仅仅是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大格局的冰山一角。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表明,食品价格上涨的速度已经明显超过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创下历史新高。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在2010年12月达到214.7,超过2008年6月213.5的前期高点。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徐欣博士11日对本报记者表示,气象灾害所导致的供需缺口仅仅是推动国际农产品价格在最近两年持续上涨的导火索,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在救市行动中大量超发货币,才是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的根源所在。
从过剩到紧缺
气候灾害只能算是糖价上涨的导火索。
国际期货市场最近在糖科作物上炒作澳大利亚洪水。澳大利亚是仅次于巴西和印度的全球第三大食糖出口国,但由于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袭击,本榨季减产已成定局。
专注于农产品投资的金融服务公司Rabobank集团最近就预测,澳大利亚本榨季粗糖产量将锐减10%至380万吨。
徐欣表示,澳大利亚的粗糖产量在400万吨左右,虽然数量并不大,但其绝大部分粗糖都用于出口,因此对国际供需平衡有重要影响。
不过,这些气候灾害只能算是糖价上涨的导火索。徐欣指出,全球食糖供需状况的变化和投机资金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游动才是决定糖价走向的关键所在。
徐欣长期跟踪全球食糖供需变化,他记得在2010年6-7月,市场普遍预期全球食糖在连续两年供不应求之后,将在2010-2011榨季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全球食糖产量将比需求量高出500万吨左右。
但从2010年8月以来,市场预期开始转变,将全球食糖供应过剩的预测量从500万吨逐渐降到100多万吨。到了2010年末,部分有影响力的国际机构甚至开始预测全球食糖将连续第三年出现供不应求的紧平衡状况。
在市场供需状况悄然变化的同时,国际糖价也冲至每磅30美分以上,虽在11月初遭遇回调,但很快就在12月末再创历史新高。
糖价内外有别
短期国际糖价对国内糖价变动的调整作用并不显著。
尽管国际糖价在最近2个交易日连续走高,国内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期货合约却持续走低,白糖103合约在1月6日的开盘价是每吨7038元,但10日收盘价已下降至6833元。
与棉花、大豆等高度依赖进口的农产品不同,中国对食糖的进口量并不大,在最近两年才达到国内食糖总消费量的10%。
徐欣表示,“国际糖价与国内糖价走势之间联系虽较紧密,但关联度不如大豆、棉花那么高,我们的计量经济研究表明,入世以来国内外食糖存在长期稳定的关联,但短期国际糖价对国内糖价变动的调整作用并不是很显著。”
郑糖在2010年11月初创下历史高位,白糖103合约就达到每吨7241元的最高价。但在11月初下跌之后,郑糖并未像国际糖价那样在12月份再创新高。
2010年11月21日,中国国务院公布了旨在稳定物价的“国十六条”。徐欣认为“国十六条”里对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大宗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的监管政策,有效抑制了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暴涨,“比如,提高保证金比例和手续费标准、压缩涨跌停板等措施都对抑制过度投机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加息等货币紧缩信号也对市场带来了压力。”
徐欣上月曾到中国的第一产糖大省广西调研,发现桂中北地区遭受霜冻灾害非常严重,柳州、来宾等地不少甘蔗芽已冻死,可能对2010-2011榨季国内食糖供给和2011年植蔗用种产生较大影响,这也成为推动2010年12月份国内糖价大幅反弹的主要原因。由于南方霜冻灾害通常会在1-2月比较严重,他认为未来几个月广西等产糖区天气状况和2011年甘蔗种植意向面积,将是决定2011年上半年国内食糖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