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新股密集破发:报价失误问责机制亟待建立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4日 09: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张志斌

  随着周四华锐风电和秀强股份在上市首日即遭遇破发,一时之间,新股上市破发成为了A股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么,新股如此高密度的破发对股票市场、对投资者而言是否全都是坏事呢?在笔者看来,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明显的利大于弊。

  诚然,新股破发对部分投资者而言,一二级市场的价差收益确实将受到一定的损失,但就整个A股市场而言,新股破发却将起到大幅提升市场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

  此前,由于一二级市场可观的价差收益,数以万亿元的天量资金囤积在一级市场打新,甚至每到有超级大盘股发行之时,央行都被迫在公开市场投放资金以满足短期内突然猛增的市场流动性需求,这显然不是市场资金的一种良性循环。而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提高市场资金的配置效率,打破打新股稳赚不赔的“神话”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监管层显然早已看到了目前新股发行模式的弊端,并数度启动新股发行机制改革,但其成效却一直并不明显,新股IPO的发行市盈率越来越高,上市公司超募资金的程度也是越来越严重,本来是高效配置市场资金的股市,却成为了资金使用效率最低的场所之一。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股改后重启新股发行以来,A股市场新股的月度平均首发市盈率就处于逐步攀升的过程中,从2006年时的普遍在30倍以下,到2007年开始偶有突破30倍,再到2009年再度重启新股发行后的稳步上行,短短半年时间就突破了60倍发行市盈率。而到了2010年底,新股月度平均发行市盈率更是在2010年12月达到75.88倍,到了2011年1月(截至目前)更是攀升至81.81倍。

  当监管的“有形之手”效果并不明显之时,市场的“无形之手”终于开始发挥作用了。随着近来新股上市的频繁破发,甚至上市首日即破发,使得一级市场打新的无风险收益状态得到根本改观,而拥有新股发行定价权的机构投资者也开始感受到证监会修订后的新股发行机制的“双刃剑”作用,此前是报高价“赢家通吃”的无风险打新收益,现在一下子成为了可能亏大钱的“烫手山芋”。以华锐风电为例,一些积极参与其网下配售的固定收益型基金恐怕就将面临为数不菲的损失了。

  不过,如果想将新股破发带来的有利影响发挥得更为有效,那么有关机构投资者就该启动新股报价失误的事后问责机制。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相关行业的研究员给出了如此高的报价?抑或是基金经理等报价决策者出于什么原因给出了非理性的报价?只有将损失带来的阵痛更好地传导到相关责任人的身上,或许机构投资者才能更好地履行为市场全体投资者理性报价的职责,还全体A股投资者一个高效、理性的一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