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比亚迪汽车危局:管理体系无法支撑公司发展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6日 09: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没有给比亚迪汽车带来更多好运。

  2010年,比亚迪汽车遭遇“滑铁卢”。销量增速仅为行业平均增速的一半,季度业绩暴跌9成以上。2011年,比亚迪汽车会有怎样的命运?2011年1月18日至24日,本报汽车研究院与盖世汽车网进行了联合调查。在为期一周的调查中,共收集到有效投票数4152票。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造成比亚迪遭遇大挫败的主要原因,是其当前的管理体系无法支撑公司的高速度发展;两成以上的人士认为比亚迪会就此一蹶不振;要使得企业营运良好,比亚迪在管理上应遵循汽车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避免初级错误。

  问题之年

  201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踌躇满志的比亚迪汽车被重新推回到聚光灯下,其汽车业绩骤降,更是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经销商大范围的退网,使比亚迪一度陷入危局。

  在西安投资50亿元启动的40万辆产能扩张项目(比亚迪最大的扩产项目),因涉嫌“非法占用耕地”而被紧急叫停。

  紧接着,比亚迪将年度销售目标调低至60万辆,最终以51.98万辆收官。在连续几年的销售翻番之后,其增速跌至16%,仅为市场平均增速的一半。在这些不利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其负面结果在财务报表上尽露无遗:比亚迪公布的2010年前三季度业绩显示,与2009年同期11.6亿元人民币相比,其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大跌99%至1182万元。至今,比亚迪在股票市场的表现仍旧疲软,被评级机构调低目标价,并维持跑输大市的评级。

  对于一家正在成长中的企业而言,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急速发展”与“厚积薄发”这两种发展模式往往前者更受决策者青睐。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一旦打开局面,可以令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取丰厚的收益、赢得市场口碑和知名度。

  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双刃效应,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如企业决策者及高管往往将精力投入到市场前线(即销售),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无法得到重视;在销售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鞭策之下,后续的服务支持和渠道维护的重要性被忽略,经销商不满情绪容易被激发;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需求,企业往往会大量招聘员工,新员工未得到充分岗前培训和能力积累便奔赴前线,人才培养机制严重缺位;更为关键的是,“急速发展”往往会对企业的规范化管理造成破坏,导致内部管理成本攀升,员工忠诚度和执行力下降,最终使得决策层诸多富有创意和独到的市场策略无法得到有效传达和执行,造成无可估量的后果。

  对于比亚迪在2010年所遭遇的巨大发展挫折,业界普遍认为是由于其过快扩张之下管理体系滞后所致,投票比例达40%。同时,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过长以及新产品的乏善可陈,是导致比亚迪兵败另一大因素。

  在急求规模壮大和市场份额提升的战略中,比亚迪内部系统的运行已经严重超负荷,2010年其所遭遇的各式困境以及表现出来的疲态增长,只是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

  复苏艰难

  比亚迪受限于管理体系滞后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短期内将很难得以有效解决。调查数据显示,业界对比亚迪的复兴并不十分乐观。只有36%的投票认为比亚迪将会复兴,明确表示看空的投票比例亦达到18%。而投向“不好说”这一选项的票数高达46%,持观望者众多。

  业界普遍认为,在接下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比亚迪决策层的主要精力都将放在内部管理结构的重塑上,在资本市场上的失意,也将迫使其更加稳扎前行。

  无论成败,比亚迪作为一家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本身就已经具备诸多个性化的发展思路。本次调查结果认为,比亚迪的发展模式以及其遭遇给业界带来了诸多启示。最重要的观点是“遵循汽车行业发展规律”,“有策略地切入汽车市场,快速获得成功”以及“内部人才培养与外部竞争机遇的平衡”,投票比例分别占到了29%、25%和20%。

  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律也表明,仅凭一两款畅销车型要想保持持续数年的高增长,以及通过网络的迅速铺张维持这种高增长并不现实,然而,在连续几年的翻番后,高企的销售业绩让比亚迪决策者开始盲目乐观,以致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都未完备,最终遭受措手不及的打击。

  比亚迪在品牌价值低、产品线薄弱、商务政策不稳以及管理体系滞后等产生的负面效应已经将“比亚迪模式”逼上自我反省的境地。现阶段,比亚迪所面临的困境或许是阶段性的,但症结不除,它将长期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