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企业西迁依然遭遇用工荒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5日 07:3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我们企业当初从东莞转移到南宁,主要就是考虑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可没想到在这里招人也这么难。”近日,深感招工难的广西贯铨鞋业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邱顺章对记者感叹道。

  2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的广西贯铨鞋业有限公司,偌大的办公平台上只稀稀拉拉地坐着三四名工作人员。原来,其他的行政人员都被派出去招工了。

  广西贯铨鞋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2008年进驻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经过两年多建设,2010年11月,公司搬入了新建成的厂房。目前,厂房内配备了3条生产线设备,以一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需要用工量500人计算的话,企业的用工需求是1500人,但截至记者采访时,该企业到岗工人数为642人,还面临大量的用工缺口。

  作为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园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内聚集着众多轻纺、食品饮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统计,仅南宁麦斯鞋业有限公司、广西贯铨鞋业有限公司等4家轻纺制鞋企业吸纳劳动用工就将近1万人。

  为了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春节刚过,南宁市2011年“春风行动”专项活动启动仪式暨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春季人才招聘会就在开发区内举行。2月10日上午,70多家企业带着6000多个岗位拉开了抢人大战。

  “当天现场报名,符合我们用工条件的有307人。”邱顺章说,但实际报到的情况并不理想,截至12日只有54人来厂里报到。“我们预计在招聘会上招到200人,现在跟规划的有差距。”

  尽管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但12日记者在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走访时发现,许多企业的招聘人员依旧驻守在路边的临时招聘点内。“打工何必舍近求远,这里赚钱又能顾家”的标语醒目地提醒着过往的行人。在招工大战中,企业的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程度。记者在一家公司的招工简章上看到,除了薪资奖金和工作时间的具体说明,连工作餐的食谱都介绍得分外详细:每周三分发水果(苹果、梨、香蕉、石榴等,每周一种)……

  事实上,招工难并不仅仅是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所面临的状况,在广西人才市场12日举办的春季招聘会上,来自广西各地的企业也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防城港海源酒业化工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主任韦女士是带着环保技术员、机修工、司炉工、铲车司机等20多个岗位来到南宁的,作为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她坦言:“要招到人并留住人,压力挺大的!”

  “以前是很多人求着进工厂,现在是工厂求着人进去。”韦女士说,近几年,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许多大型企业进驻防城港市,使得基层操作员等普工的需求量猛增,这就导致了劳动力的供需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平衡。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企业认为,结构性缺工是导致西部面临用工荒的重要原因。

  “我们说缺工是指缺适合的工人。经常有统计说这个县城有7万、10万农民工,但是可用的呢?”贯铨鞋业的邱顺章说,因为制鞋企业的特殊需要,所需的大都是18~38岁的女性工人,对于这家企业而言,年龄段跟性别的限制是造成本地劳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为了吸引员工,今年不少企业都上调了起薪工资,比去年有10%~20%的提高。某些行业的上调幅度更大,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责任公司项目部的李经理介绍说,以最基本的勤杂工为例,在2000年一个勤杂工的单价约为25元/日,到了2008年提高到了45元/日。这个价格仍在一路攀升,今年一个勤杂工的日工资达到了80元/日。

  在贵港市芭田生态有限公司人事行政办主管史武鹏看来,现在有很多人应聘时并没有把收入放在第一位,而是很重视企业有没有给他购买社会保险、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如何,以及业余时间能不能找到娱乐的地方。

  “留住员工的关键是经营人心!”史武鹏表示,现在企业面对每年都缺工的状况,已经从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劳动环境,缩短劳动时间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整。

  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广东转移到广西,用工也从主要以外地工为主转为以本地工为主。为了适应这种转变,管理模式本地化是很多企业所选择的发展之路。

  以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为例,园区内70%以上的员工都是南宁市武鸣县人。贯铨鞋业的邱顺章告诉记者,除了技术干部是从东莞带过来的,其他的管理人员基本实现了本地化。

  在邱顺章的印象中,以前在东莞开厂时,企业越加班,外来工越高兴,因为他们离家远,即使放假了也没什么事做,但来到广西后,情况完全变了,员工来应聘,第一个问的就是你们这里加不加班。现在这家企业无论怎么忙,都会保证员工周日公休。而周六加班则按基本工资的两倍支付加班费,“这也是我们在长期缺工的情况下,经过无数次模拟,调整为现阶段的用工模式。”邱顺章说。

  应对不同的用工情况,企业的管理模式需要随时改变,而每一次改变都会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只好提高效率。“我们为什么对年龄和性别要求那么严格,就是希望通过训练,使他们能够达到相应生产效率。”邱顺章表示,如果以前劳动密集型企业搞的是人海战术,那么日后拼的就是效率。他打了个比方:如果早年一个员工每个月领500元工资做5双鞋子,那么现在每个月领1000元月工资则要做出12双鞋子。

  “我们小企业,方法都用尽了。如果还是不能解决用工荒问题的话,只能缩小规模,因为我们不会再移了,没有再移的空间。”邱顺章有些疲惫地说,既然企业选择迁到西部,就是希望能在这里发展做大。“如果缺工问题解决不了,那么最终的选择只能是有多少人用多少人,大的订单只好丢掉了,吃不下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