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经济台滚动新闻 >

[视频]大型高清电影:新北京 新农村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3日 11:2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谨以此片献给新农村建设者们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里燕山西来,太行北上,运河东去,华北平原向南徐徐展开……千百年来,八达岭脚下的这座华夏古都,不知演绎了多少传奇故事。 

     新农村 新生活

    2010年的春节,是一个让每位京郊农民都格外兴奋和激动的节日。因为在过去的一两年中,虽然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北京的农民人收入却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同比增加13.4%,人均纯收入一万二千元。世世代代向土地讨生活的京郊农民,正向着新生活、新未来阔步迈进。

    今天,相对于中心城区,京郊大地仍然宁静而质朴。然而,这宁静质朴中,新的生机正在这里孕育、升华、蓬蓬勃勃生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改变着几千年来的农村面貌,改变着农民的观念形态和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已把京郊农村带入了重塑、再造与不断超越的轨道中,谱写着新农村、新生活的华丽篇章。

    在人们的记忆中,改革开放之初的北京城只限于二环之内,而后,逐渐扩展到了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就像一朵正在盛开的莲花,绽放出迷人的风采。 从城乡结合部,到规划中的新城、一大批重点镇,再到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化正以奋进的主调、铿锵的节拍,弹奏出激扬的乐章。过去,当一个城里人,是每一个农民高不可攀的梦想,而如今,短短的几年时间,似乎不经意间就梦想成真了。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北坞村,过去是有名的脏乱差村,如今经过改造,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区,农民过上了“安居、乐业、有保障”的城里人生活。

    2010年城乡结合部又有50个重点村启动了整体改造工程,涉及村域面积85.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1.4万人,流动人口超过100万,拆建总量相当于再造一个北京老城区。在这场宏大的变革中,这50个村的百姓都将会得到新的资产、新的就业岗位、新型经济组织、城乡一样的社会保障、舒适的住房和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合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节拍,北京小城镇建设也正在寻求新的突破。目前,全市42个重点镇已全部完成规划,非农产业快速向小城镇聚集,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节点作用日趋凸显。这不仅为首都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也彻底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与城镇化交相辉映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今天,当你走进京郊大地,就会发现过去那些古旧简陋的村庄已经难觅踪影,映入眼帘的是金黄翠绿中掩映着的一个又一个的美丽乡村。你会感叹时代的变化是多么巨大而深刻,过去的农村诉说的是千年不变的故事,而如今,变、巨变、成了她的主旋律。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现今房山区周口店一带的先民们就已掌握了火的使用,并由此开启了人类童年的生活。

    在今天的京郊农村,我们发现,火已经被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引入了千家万户。

    村民:嘿,你说这儿做饭还挺快的,阀一拧一炒几分钟就得了。

    解说:   沼气不但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新的能源,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循环经济的新模式。而这只是北京市实施“五+三”工程中的一项。   

    “五+三”工程中的“五”是指:农村街坊路硬化、绿化、供水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垃圾消纳、厕所改造等五项工程;“三”就是让“农村亮起来,农民暖起来,农业资源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 

    这“5+3”工程,从2006年在80个村进行试点起,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实现了对3955个村庄的全覆盖。五年来全市农村新修街坊路7600多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线9000多公里,改造户厕70多万个、推广太阳能路灯20多万盏;住房保温节能改造3.7万户,推广新型节能吊炕38万铺;建成太阳能浴室700多座,沼气站和生物质气站200余座。

    这些工程涉及到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过去城里人下乡最愁的就是上厕所了,可如今农民不仅用上了卫生厕,而且劳作了一天后还可以回家舒舒服服洗上个热水澡。

    每当夜幕降临时,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就会竞相闪亮,农民们再也不用过黑灯瞎火的生活了。
用农民自己的话说,他们过上了“走平坦路、喝洁净水、上卫生厕、睡节能炕、住保温房”的新生活。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富裕的生活就像池塘水面上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扩张开来。今天,行走在郊区的公路上,有时你甚至分不清哪里是农村,哪里是城市!

    位于东五环之内古运河漕运码头的朝阳区高碑店村,一度曾是“三无村”,也就是说:“叫农村无耕地,叫农民无农业,叫农转非无工作”。而在过去的几年中,高碑店人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以高度自主的精神投入到新家园建设,他们以经营古典家具为主题,打造出了一个绿树掩映、湖光倒影、古色古香的文化新村。说起这种变化,高碑店人记忆犹新。

    朝阳区高碑店村书记支芬:我们村的老百姓呢,现在生活水平在逐步提升。比如说我们老人的退休费,从02年的215元,现在提升到910元。我们原来的职工的工资,从500元现在提升到1500元。 

    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原本是个偏僻、闭塞、要什么没什么的穷山村,甚至有六十几个光棍汉娶不上媳妇,现在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书记:她认为我们农村农民还能住别墅?是不敢想。农民搬进以后感觉到很幸福。  

    变化还远不止村庄的面貌,随着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资源要素向农村的倾斜,农村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俗话说:养儿防老,怕的就是老无所养。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农民转向了社会养老。到2010年底,全市已有92%的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每人每月可享受280元的基础养老金。另外,男的60岁、女的55岁以上的城乡无保障居民,每人每月均可享受200元的福利养老金。老人们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 

    平谷马坊镇塔寺村 李永青:要不紧着靠儿女的了,这个不用靠了,比儿女不强多了。我们到俩这个月一人200,400,再加上我那一年6000块钱一万块钱不行了吗那个,你在农村就好,不说好也得上中等了这个。 

    北京作为首都,已经在全国率先基本建立起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就大大减少了长期困扰农民的后顾之忧。

    过去,农民得了病,小病拖大、大病死扛,因病致贫是很普遍的现象。如今,合作医疗大大减轻了农民看病的负担。   采访:王平镇色树坟村 雷彪 农民:他有二次报销的,我这高兴死了。我这二次报销我也没敢我去了一领,呵,给了我4000块钱。我说这回给了我大劲了,我这回该人钱我都能还了。所以呢虽然在我这儿精神上就给我一个鼓励,所以使我这个战胜了疾病确实起了挺好的作用。 

    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6%以上,人均筹资标准520元,其中80%以上的资金由政府承担。公共财政的暖风丽日让京郊农民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幸福生活。

   新产业 新生态

    北京是一个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而且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的中等富裕城市的行列。 而相比于日趋富裕的巨大人口而言,北京土地资源又十分有限,人均耕地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0,这就注定了北京要发展农业,就必须走与众不同的道路。 那么,路又在何方?实践给出了圆满的答案。这就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要充分发挥北京在资金、市场、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全面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

    眼下的北京已经进入了冬季,但在京郊大地那一座座一排排的温室大棚里,仍然是花红菜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农民们建起了设施农业,他们再也无须固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古老秩序,农业变成了全年无休的产业。

    昌平农业服务中心徐主任:我们昌平的草莓产业已经在昌平一花三果的农业主导产业当中,已经是成了继苹果之后的第二个产值过亿元的农业项目。这个果啊单果种能达到70颗,这个春节的时候,最贵能卖到280块钱一斤。

    2012年世界草莓大会将在昌平召开。目前,全市已有设施农业28万亩,今后几年,伴随着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启动实施,还将以每年4万亩的速度增加。这就为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同时自然也打开了农民增收的大门。

    通州金福艺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镇锡:将来的农业应该是高科技的农业,应该是数字化的农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现代化的植物工厂,改变过去农民靠天靠日头去种植蔬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历史性地把“自主创新”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提了出来。如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科技型扩大再生产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北京的战略选择。

    北京有着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科技资源。近年来,全市在良种培育、示范推广、教育培训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其中,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9%,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种业的蓬蓬发展,就是科技进步最直接的体现,也直接彰显了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特征。目前,全市有80多家研发机构,全国前10强企业中,北京就有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北京设有研发或分支机构。北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和种业交流交易中心。到今年为止,北京已成功底举办了18届种业大会,而且2014年世界种业大会也将在北京召开。北京正在加速打造世界的“种业之都”。

    先锋中国区总经理杜邦全球副总裁倪博:北京是政治中心 又是农业研发的一个中心 所以我们想通过在北京投资籽种产业来辐射全国。

    2010年8月16日,科技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在京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协议。5到10年后,北京将成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创业服务中心。

    科技将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飞向更为高远辽阔的天空。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京郊农业经受住了一场严格的考试。以三元、顺鑫、华都、百果神农等为代表的“京字号”农业企业,圆满完成了奥运会期间食品供应任务,以100%的合格率和0事故率,在国际舞台上完成了一次精彩亮相。

    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福平:百年奥运安全为重,奥运食品供应绝对不能出任何问题。在关键时刻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必须承担责任。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集约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还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批产业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0多家,产值达到600多亿元。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了附加值,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北京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希望能够走近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于是,每到周末,你总能看到在通往各区县的公路上,排起的那长长的出城郊游车队。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成了京郊农民的又一个新产业。

    这是一种深刻的变化,农业的功能正在大大地拓展。今天,郊区的农业已不单是物质生产,还是一种文化体验。因为它除了提供农产品,还在提供生态环境和休闲娱乐服务。你知道吗?整个郊区农林水的生态服务价值已有1万亿之多,与全市的GDP相当,农业以其独有的功能为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单淑芝,是一名居住在长城脚下的普通农家妇女,几年前,她在家乡的山谷中办起了旅游接待站。如今她已经是“京郊旅游第一人”,北京市劳动模范。

    单淑芝:人人都有机遇,看的抓得住抓不住。正好呢我也赶一个好的机会,就是说咱们这个党的富民政策呀,正好是开发一条沟致富一条沟。从2005年之后就发展的速度特别快,您进谁家都是干干净净,就是政府部门看着我们也高兴,农民也有钱了,社会也和谐了,多好啊! 

    近年来平谷大桃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深受广大市民的青睐,2010年,就有近百万市民来到平谷的果园采摘、品尝、体验,放飞心情。像平谷大桃一样,一大批地标性名优品种,如昌平的苹果、草莓、大兴的西瓜、门头沟的京白梨、密云怀柔的板栗等等,不仅品质一流,而且随着各类采摘节的兴起,价值得到了新的提升。 

    几年来,从传统产品发展而来的创意农业犹如古树新花,异彩纷呈。目前,北京已经有30多类创意农产品、113个创意农业园,60多个农业节庆活动。今天的农产品已不单是用于食品消费,还是能够卖出高价的工艺品。

    门头沟龙泉务村邓秀村民:我呢是这村的村民,我们养殖蝴蝶呢,活体蝴蝶作为这个婚庆放飞,然后蝴蝶死了之后呢做高档的工艺品。现在我们每年产值达到了200万,这是我以前想都没想过的。这就是我们社员的作品。 

    京郊山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是首都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生态经济发展和升华,一种以大农业为基础、乡村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一二三产相互融合的沟域经济,正在蓬勃兴起。  解说: 延庆的“百里山水画廊”、门头沟的“玫瑰谷”、密云的“紫海香堤”、怀柔的“雁栖不夜谷”等等一批特色沟域,吸引着无数的游人慕名而来,流连忘返。 

    今天北京的都市型农业已经名声远播, 新的技术、先进的装备,现代的组织方式、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理念, 特别是市场化的浪潮, 不断地改变着农业的体系、结构、功能。从平原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到山区的沟域经济,京郊农业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优势,成为首都北京的一张靓丽名片。

    新理念 新机制

    中国有着古老的农耕文明,历朝历代都将农业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坐落在北京市永定门附近的先农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是中国人祭祀神农的地方,也是古代农本主义的象征符号。

    今天,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三农”仍然是国家的根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起,中共中央连续8年颁发“一号文件”,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好政策,“三农”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由此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北京属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然而,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多年来,面积10倍于中心城区的广大郊区一直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只有市民的40%左右,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也明显滞后于城区。郊区成了全市最软的肋、最短的腿、最薄弱的环节。

    于是,如何让农民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就历史性地摆在市委、市政府的面前。 历史性的挑战,必然孕育催生着历史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三农”在全市工作大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了。集中力量统筹城乡,集中资源聚焦三农,把“三农”这块短板补上,让农民过上富裕的新生活,成了市委市政府执政理念、全市上下的共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应运而生,五年政府各部门共实施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520多项。而这每一项工程都给农民带来了新的福利,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京郊山区生态资源丰富,然而曾长期与贫穷为伴。2004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开辟了政府花钱购买生态的先河,4万多山区农民当上了护林员,每人每月领取400元补贴。实现了“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的转型。京郊的青山绿水开始被赋予了经济价值。  采访:怀柔护林员 常建国 护林员:首先一点对我们这个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第二点把那个河套护理水质也搞清净了,也保证北京市民用水安全。 

    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只是众多的惠农政策之一。在随后的几年中,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得到了大幅度增加,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年更胜一年。2008年末,市委还通过了《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标志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城乡结构开始了体制性的融合变化。

    5年来,政府用于农林水的投入达到539.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2.9倍。过去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城市和农村的比例是4:1,而近年来投向郊区的比例已经超过城市、始终保持在50%以上。仅仅用于村庄基础设施的投入就高达200亿元,平均每个行政村超过500万元。

    农民是郊区的主人,郊区的发展,要靠政府的支持,但更要激活农村内部的力量,调动农民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村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于是,就有了农村内部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村是熟人社会,有着古老的自治传统。如今,这个传统被赋予了现代文明的内涵,那就是被称为“草根民主”的村民自治。京郊农村不仅在村容村貌上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巨大变化,而且在体制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化、规范化的自治模式。广大农民拥有了自我治理村庄的权利,成了真正的主人。

    通州老槐树庄村农民王桂芬:说村里要干点什么,经济部政府都是公开,社员也都知道。社员选出来的干部我们当然都满意了,他们赶上经济道路,能给社员做好事,为什么不选他呀?

    丰台草桥村党总支书记书记王茂春:我们进行了股份制的改造,就是整个草桥村的全体村民的社区型的股份制改造。这种股份制呢把所有的资产全部量化到每一个村民身上。

    像丰台区草桥村一样完成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村庄,全市已经达到了2484个,有181 万农民当上了股东,成为拥有集体资产的市民。 

    门头沟清水镇副镇长隗有田:我们真的一共有50几个合作社,他们都是农民自发起来的这个经济合作组织。从政府角度来讲呢,有资金扶持,另外来讲从技术上给一些指导。

    这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京郊大地勃然兴起,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目前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395个,成员出资总额超过40亿元,覆盖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一产农户。合作社成了农民对接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组织方式。  

    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多点开花,形成了农业贷款、农业投资、农业担保、农业保险、农业投资基金、农村信用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构成的“七农”现代金融服务平台,为农民创业和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资金支持。 

    站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刘淇书记多次强调,要重新认识首都的“三农”。他说,郊区农村是北京新的战略发展空间,首都的农民是拥有集体资产的北京市民,首都的农业是一二三产相互融合的、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这是在理论层面上对“三农”问题的再认识,对“三农”价值的重新估量。这一深刻的认识,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政策空间,京郊大地正孕育着更大的发展变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未来的五年将是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代。

    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正在以奋发进取的昂扬姿态,满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精心谋划着十二五的宏伟蓝图。

    长河明月,几度关山。新北京新农村,正踏着时代的旋律,沿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阔步前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一定会谱写出更加绚烂夺目的锦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