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祸起“谣盐” 抢购风波为何阴魂不散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4日 09: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后,日本市场上并没有出现哄抬物价现象,因为天气转暖,有些蔬菜价格还出现回落。让人不解的是,未受地震影响的中国,市场却出现食盐抢购潮。类似这样的事情并非今日才出现,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待本文刊发之时,各地方又传出“退盐潮”的消息,希望国人不是为了几分薄利又掀起一波的不平静。也许,我们在强调补习科普知识与常识课,提高区分真假信息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真正的炎黄子孙,而非外人戏称的“盐荒”子孙。

  “今天你买盐了吗?”“涨到5元一包了”“货架空了!”……最近,在路上、在超市里时不时都能听到诸如此类关于买盐的对话,而在网络上也诞生了诸如“盐如玉”、“盐王爷”的热词。

  2011年3月15日,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一时间引起一些市民疯狂抢购食盐,一些不法经销商乘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群众反映强烈。

  为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维护市场秩序,国家发改委随即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立即行动稳定物价。

  3月17日,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茆庆国为组长、副总经理董永胜为副组长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应急工作机制,要求各地盐业公司确保食盐市场安全供应,开展市场价格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从而保障食用盐等商品的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稳定价格。

  继而,北京市疾控中心重申:目前监测显示,北京环境空气中的辐射剂量一直在天然本底水平,即我国环境空气中未受到日本核泄漏事故的放射性污染。因此,居民在当前的生活环境中不需要补碘。

  社会心理放大危机

  由于听信碘盐可以防核辐射的谣言,中国多个地区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出现了抢购食盐的风潮。尽管国家发改委、各地政府和盐业局紧急辟谣和保证货源充足,专家也称吃盐防辐射不靠谱,但不少百姓仍继续盲目抢购。网上甚至出现,日本核辐射图,图中的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被标在其内,继而有国外核辐射专家辟谣,表示辐射图是毫无根据的。

  此次抢盐事件于16日晚上最先从较靠海的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广东等省份传开,之后蔓延到其他地区,甚至连距离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有3200公里的重庆以及成都也闹起了盐荒。

  抢盐者不仅是中老年妇女,许多年轻人也加入抢购的行列。据北京天客隆超市的销售人员说:“出现抢盐现象的第一天,库存就全部卖光。有不少年轻人整箱购买,近2000袋的食盐一上午就抢光了。一些抢不到盐的人转而抢购泡菜盐以及酱油、紫菜和海带等含碘物品。”由于中国目前的食盐全为加碘盐,其中含有碘酸钾,不少市民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认为多买些食盐可以在关键时刻用来防辐射。另有市民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而食盐一旦库存不足会引起涨价。“抢盐”风潮由此而生。

  一时间祸起谣“盐”,人人恐慌。

  恐慌正是造成抢购行为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樊春雷研究了2003年非典时期一些地区对醋、板蓝根等物品的抢购潮,发现几次抢购风潮的共同之处是在恐慌心理下出现的群发性行为,且每次抢购都伴随着各种传言。

  樊春雷认为,人们会相信传言、并且发生抢购行为,原因就在于“总要做点心理准备”。在一种恐慌心理下,即使有再多的人说什么也没有用,总会认为“做点什么比什么都不做好。”因此,一旦有抢购风潮,从众心理立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形成非理性冲动。

  “这几天,日本的核危机事件在持续发酵,人们从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事态在恶化。根据社会心理的发展来看,当对危机事件未取得科学定论时,人际交流倾向于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危机进行加工和放大,从而加重危机情景的恐慌气氛。而当预期结果很糟时,总得做点什么的心态会促使人们选择突击购物,这实际上是一种谨慎决策,不求收益最大,但求遗憾最小。”樊春雷说。

  我们不会“无盐可食”

  据有关专家介绍,海水受到严重污染的可能性非常低。不过,即使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也不会到“无盐可食”的地步,因为海盐并非是我国食盐的唯一来源。

  我国的盐业早就从建国初的以海盐为主发展到海盐、井矿盐、湖盐协调并进的状态。海盐的比重在逐年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原盐结构中海盐的占比已经不到一半。井矿盐最多占46.5%,海盐占42.79%,湖盐占11.16%。内陆地区所产的盐都是井矿盐、湖盐。

  我国的盐矿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湖盐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现已查明的氯化钠储量大于100亿吨的盐矿床就有10余个。既有固相湖盐矿床,也有液相湖盐矿床(也就是卤水湖),有大量的盐矿资源等待开发。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战略储备物资,我国各省区市都有大量仓点分储储备盐。近日,中盐总公司也发布消息称,目前食盐储备充足,没有必要盲目抢购囤积。在中盐总公司发出紧急通知后,各地盐业公司启动应急机制,确保食盐供给。

  记者也从中国盐业总公司宣传部了解到,目前中国食盐年产量为8000多万吨,而居民年均消费量仅为800万吨,只占总产量的1/10。就目前来看,单是中国已储备盐就可以供全国使用3-5个月,因此民众大可不必恐慌。另一方面,居民日常食用的食盐80%以上是井矿盐,矿盐资源充裕,完全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而海盐只占15%左右,超市、商店等一般很少见到海盐,用不着担心污染问题。海水受到严重污染的可能性很低,因此不太可能因为核污染而影响海盐生产。此外,我国的盐矿资源丰富,并不依赖于海水产盐。实际情况也是海盐的比重在逐年下降。

  抢购风波为何阴魂不散?

  另有消息称,此次蔓延各地的食盐抢购风潮,就是游资炒作出来的。游资前几日大量买入盐业股,收盘后到浙江各地抢盐,随即散布谣言,称日本核辐射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均无法食用,吃含碘的食用盐则可防核辐射……是否是游资操纵尚待进一步的证据支持,但从前几天盐业股普遍飘红的情况看,其间的相关联之处倒也是难以否认。

  很显然,这次的抢盐风波,表面上看是坏事,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恐慌,增加了人们心理不必要的负担,实际上是给人们上了一堂课。林语堂在他的《吾国吾民》一书中谈到中日两国国民性,说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其中有一个经典的结论,他说:中华民族更像“一盘散沙”,每一颗沙子并不代表每一个人,而代表每一个家庭,而日本民族则像一块花岗岩一样结合在一起。为何我们的民族就不能做一块结实的花岗岩呢?

  从狂放鞭炮到喝绿豆汤,从抢购板蓝根到席卷超市食盐;从北京到内蒙古,从河北到陕西,从广东到河南,从天津到宁夏,迷信盲从风靡一时,抢购大潮瞬间横扫南北。

  于是,在非典时期许多人都做了不少过后连自己也觉得可笑的事情。于是,就有了“买东西买成杂货铺”,“抢盐抢成小盐商”的笑话。还有一些商贩原以为可以奇货可居,到后来落了个连忍痛割肉都割不出去的悲剧结局。

  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后,日本市场上并没有出现哄抬物价现象,因为天气转暖,有些蔬菜价格还出现回落。让人不解的是,未受地震影响的我国,市场却出现食盐抢购潮。这样的事情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反观今日之中国,哄抬物价之怪状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法律法规有诸多漏洞,尚未形成主动监管投机的良性机制,更大的差距在于市场监管的力度远远抵御不过过度的投机;二是掌控权力的人抵御不了投机者的寻租,于是就会产生层出不穷的腐败,当前国内腐败问题丛生说明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政府官员在掌控权力的时候往往被寻租,腐败了,这时候会出现许多很难解决的问题;三是从中国社会转型的具体情况看,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导向过于软弱,执行的时候刚性明显不足;四是国民素质不够高,加之奸商、黑商祸乱其间,同时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所以普通百姓容易听信谣言,以讹传讹大有人在。

  显然,若要避免更多人参与到荒谬的抢购风潮中,并非光靠简单的常识教育就可以敷衍了事,物产丰盛不能劝阻人们参与疯狂购盐。正如加塞特在他的《大众的反叛》所言:文明的第一要义就在于共同生活的意愿,“‘盐荒’子孙”迫切需要的是建立一种共同生活的意愿,而非公布国土里乐观的盐矿储量。

  待本文刊发之时,各地方又传出“退盐潮”的消息,希望国人不是为了几分薄利又掀起一波的不平静。也许,我们在强调补习科普知识与常识课,提高区分真假信息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真正的炎黄子孙,而非外人戏称的“盐荒”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