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7日 08:4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余丰慧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5.4%,这使得一年期存款负利率扩大到2.15个百分点。
根据各种因素分析,3月份CPI的翘尾影响是3.2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涨幅的60%,而新涨价因素的影响只有2.2个百分点。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新涨价因素已经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动向:物价已经由蔬菜等农副产品、房租等居住类产品涨价为主,开始转向日用化工、家电等所有消费品、用品、劳务价格。3月份CPI同比上涨5.4%,已经预示着全面通胀已经到来。而面对通胀,我们的应对措施似乎越来越被动。
输入型通胀是我们不可控、不能左右的。因为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6%,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正在快速上涨,粮食、石油价格近乎疯狂。一季度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口增速比出口快,因此出现10.2亿美元的逆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这种因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顺差减少,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因为它对我们国内通胀的助推作用非常大。而我们目前还无法有效应对这种输入型通胀。
以国际热钱为主导的外储增加而被动发行货币,也是我们难以控制的。只要美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继续贬值,人民币继续升值,即使真实贸易出现逆差,也会由于热钱进入而导致外储大幅增加,从而使得央行不得不被动发行货币,冲击本已经很高的物价。一季度我国外储净增加1974亿美元,需要央行发行1.3万亿元人民币对冲。而一季度末我国外储突破3万多亿美元,直接计算就需要对冲人民币20多万亿元。这对通胀的推动作用也是巨大的。
国内成本推动的通胀,也不是我们一时就能够解决的。输入型通胀是成本推动的通胀,国内高油价、高税收、高收费等导致物价水平刚性非常之强,这也是成本推动的通胀。国际国内成本因素叠加在一起推高的通胀,货币政策力度再大也无济于事,要治理和解决这种通胀,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通胀的大幅走高使得应对通胀工具手段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导致通胀的因素叠加而使得持续上调准备金率、接连提高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一边通胀高企,一边经济增速已经出现下滑,滞胀风险已有苗头。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处于两难选择状况:加大力度应对通胀,会使得经济持续下滑;保经济增长,有可能导致通胀继续走高。从汇率上来看,美国已经给中国设下了陷阱:人民币升值导致热钱大举进来,外储增长,货币发行增多,通胀加剧;人民币不升值将使得贸易顺差扩大,同样引发外储增加,最终推高通胀。
因此,到了决策层拿出超常智慧应对通胀、特别是防止滞胀的时候了。笔者建议,除了继续加大货币政策工具力度外,决策层应痛下决心以国家、国企大幅让利为主,釜底抽薪治理通胀。
首先,国家定价、指导价商品,比如:石油、水电气等一律停止涨价,甚至应该适度降价;其次,大幅降税。大幅降低或者减免生产、运输、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税收,对农副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税收能免尽免;再次,大幅降费或取缔乱收费,特别是降低或者减免过路费等。
5.4%的CPI已经给出警示,如果我们不采取断然措施,通胀将会由“温和”演变为“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