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一边哭穷一边大赚 国企利润看不懂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3日 09:3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国际金融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编者按】

  截至4月30日,2010财年上市公司财报全部公布。结果不出所料,坐在上市公司净利润排名前十位置上的又是老面孔。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石油、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中国石化、中国神华、中国人寿、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代表金融和能源行业垄断了榜单前列。其中,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家公司日进5.8亿元,净利润占整个上市公司的14%。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净利润则占所有上市公司净利润近三成。

  除了上市国企利润高企,非上市国企同样表现不俗。但创造了如此高利润的同时,国企却没有等来喝彩声。面对一直悄悄谋划着更上一层楼的油价、电价、火车票价,人们不得不质疑国企的高利润究竟因何而来;面对一边喊亏伸手要钱,一边财报丰收报喜的某些能源垄断型企业,公众希望搞清这些企业究竟是赔是赚;看着中石化天价茅台酒单等畸形公费消费事件曝光,公众更希望知道这些企业的高利润究竟用在了哪里。

  谜团1

  赚还是赔

  赚了!赚了!面对去年全国国企19870.6亿元的利润,面对上市公司利润排行榜近几年始终不怎么变化的座次,谁敢说国企没赚钱?

  不过,要说清这个问题,不仅要看去年的数据,还要看看历史数据。

  从1998年开始国企改革至200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明确显示为增拨国有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三项费用、填补企业亏损补贴的合计就高达1万亿元。其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共计核销损失近两万亿元。国有亏损企业共亏损1万多亿元,如果再加上企业改制造成的国家隐形损耗,8年间,国家在国企身上砸下的钱接近5万亿元。实际上,国有企业在那8年间的赢利也只有近5万亿元,两相冲抵,最多算是基本打平。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赵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高明华等学者今年3月联合发布的《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报告则指出,2001年至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获得利润总额为4.91748万亿,但同期少缴纳的利息、地租、资源租以及获得财政补贴共计6.476691亿元。排除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看来不公平的补贴和优惠措施,国企2001年至2008年平均的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6.2%。

  近几年来,国家在国企上的前期投入逐渐看到成效,然而,国企是否继续享受国家补贴仍然是个谜。除了明眼人偶尔能从财报上窥得中石油、中石化获得国家油价倒挂补贴外,大部分公众对国家财政是否给了某些国企补贴,因何而贴,补贴了多少资金,一概云里雾里,这也导致公众对国企赚钱与否始终存疑。如果国企继续享受低利息、地租和资源费用,同时又继续享受不明确公布的补贴和优惠,国企是否赚钱,始终只是难以破解的谜。

  谜团2

  利怎么分

  无论国企是否是通过“作弊”的手段取得了好成绩,最后的成绩单总是亮眼的。那么,国企的利润又是如何分配的,尤其是一些以垄断手段获得利润的企业,是否实践了垄断国企应该做到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以2008年和2009年为例,国企上缴给国家的税收利润分别为547.8亿元和873.6亿元,与上述两个年份国企总体的利润相比,国企的税后上缴利润率在5%至10%之间。这个比例算不算高?可以从横向和纵向分别来进行比较。

  从横向看,根据国际惯例,一般上市公司股东分红比例为税后可分配利润的30%到40%,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盈利好的企业甚至向国家缴纳税后利润的70%至80%。显然,中国国企的税后利润上缴得并不多。

  从纵向看,以央企为例,2011年起,中央对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的中央企业税后利润的收取比例进行了调整,从5%至10%调高为10%至15%。从本次调整不难看出,当前,央企有能力上缴更多利润。而且,对于此次上调,外界普遍的反应是,上调幅度可以更大些。

  实际上,央企上交的5%至10%利润大部分也回到了这些企业的口袋里。

  日前公布的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显示,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共安排了858.56亿元。其中,45亿元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40亿元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支持社保等民生事业发展,50亿元用于补充社保基金,其余723.56亿元则以中央企业兼并重组专项资金、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支出、中央企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出、中央企业重大节能减排项目支出、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支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支出、中央企业改革脱困补助支出、中央企业社会保障支出和预留资金等名目投入到央企及其相关领域。这些项目中甚至有5亿元专项用于补助困难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

  如果中央企业上缴的利润最后仍然回到中央企业的口袋里,那么,央企的央字又从何体现?央企利润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从而投入到国计民生最需要领域的初衷又如何实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专家就指出,为了少交利润,或者涨价,有些国字号企业甚至有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渲染企业自身经营成本和发展需求,以做低利润,或者把钱投入到房地产等占用资金的快赚行业。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曾说:“国有企业是属于国家的,属于人民的。它的利润,内部人是不可能分掉拿走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实际上属于国家、属于全体人民的一笔储蓄,一旦以后国家需要钱,完全可以动用。”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利润监管力度不够,如何保证国有企业内部的人不会分掉拿走这些利润,又如何确定国家什么时候才算需要钱,可以动用这笔钱?如果国有企业的利润不存在“监管真空”,那么天价茅台酒单、天价吊灯又是从何而来?

  除了上交的10%左右之外,国企的利润如何分配终究还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