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吴向宏:外汇管制依然是外储高增长直接原因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0日 10: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都市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商言政之吴向宏专栏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方上浦先生在某论坛的发言中,澄清了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误解:中国外汇储备的高增长是强制结售汇制度造成的。的确,强制结售汇制度早在2008年已经取消。如今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只要有合法的外汇收入,是可以长期持有的。方先生的话完全不错。不过,如果方先生的弦外之音,是说外汇管制已经足够放松,也不再是外储高增长的直接原因,所以不急于改革了,那么就很值得商榷。强制结售汇制度仅仅是外汇管制的一个环节。它的取消,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外汇管制已经不再严厉。

  方先生在回答当前外储高增长的原因时列举了四点。其中第三点是:“境内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的外汇结汇的意愿仍然比较强、购汇意愿减弱”。那么,我们刨根问底一下,境内主体的结汇意愿为什么强、购汇意愿为什么弱呢?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人民币有升值预期,所以大家都希望尽快结汇,以避免汇率损失。这种说法貌似合理,但漏洞在于,如果仅仅是为避免升值预期而及时结汇,结汇仅仅是一种保值手段,那么,当需要使用外汇的时候,境内主体依旧是会大量购汇的。这样一来一去,由于其间人民币升值了,该组交易的直接结果,银行手中的外汇总量(间接决定央行外储总量)应该是下降的。如果考虑利息因素,由于同期境内人民币存款利率高于美元存款利率,这种下降效应就会更加明显。换言之:假若仅仅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境内个人和企业为保值而结汇,那么在短期造成外储上升是非常可能的,但是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结汇和购汇交易会达到平衡,而且(不考虑其他外汇净流入因素)会造成外储总量的下降。而中国外储高增长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它显然不可能是单纯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

  实际情况是,境内主体主动结汇,尤其是贸易主体结汇,主要是因为它们根本没有长期持有外汇资产的意愿,而不是因为担心短期的汇率波动。换句话说,即使人民币汇率稳定,甚至升值预期逆转,只要不出现短期大幅度贬值的情况,境内主体在现行体制下依然会倾向选择结汇。这才是造成长期外汇资产大量向中国的银行系统流动,并最终积聚到央行手中,形成巨额外汇储备的直接原因。

  再刨根问底一下:为什么境内主体基本上没有长期持有外汇资产的意愿呢?答案恰恰就是中国的外汇管制制度,包括资本项目外汇不可自由兑换制度,以及对企业和个人对境外投资的过度监管体系。

  举个例子:假设我有一家外贸企业,每年有几百万美元的经常账户净营收,这几百万美元我能拿来干什么呢?由于美元在国内不是可合法流通的货币,所以我不能拿它们来支付货款、租金、税费、员工工资等等。这些经营支出只能靠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好吧,这样支出后我依然有百把万美元的净利润,这美元能干什么?能给股东分红吗?不能。能够购买美国国债以保值吗?不能。能在境外投资股市以获取资本收益吗?不能。能在境外大量购买相关生产资料的期货协议以对冲风险吗?也不能。能收购一家国外的关联企业吗?不经过苛刻的审批(现在的官方说法叫“核准”)你还是一样不能。当然,可以用于未来贸易中的进口业务,但是外贸企业一般会有银行短期外汇贷款额度,此时用贷款往往更能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方上浦先生也说了,很多“企业大量借入美元贷款来替代购汇”)。这样一看,企业如果留存这笔外汇净利润,只能是存在中国的银行里而利率还低于同期人民币利率,岂不是自找苦吃吗?

  对企业如此,对个人亦然。目前,除了本国企业以外汇发行的B股,中国公民基本上没有自主的对外金融投资渠道。在此前提下,个人如果留存外汇,就只有眼看着它躺在银行里随通胀而贬值,谁会愿意呢?所谓“藏汇于民”又如何能做到呢?所以,表面上,中国已经取消了强制结售汇制度,但实际上,由于相关外汇管制,造成境内主体留存外汇基本无用,还是只能结汇。官按方的说法,这就是把“强制结汇”改革成了“意愿引导”,最终效果是近似的。

  因此,不能用“强制结售汇已经取消”,来否认中国外汇管制依旧过于苛刻、否认外汇管制依旧是外储超常规高增长的重要根源。如果相关政府部门的确觉得巨额外储已经成为金融体系的负担甚至隐患,的的确确想做到藏汇于企、藏汇于民,就必须尽快大刀阔斧地进行外汇自由化改革,而不是一议再议,久拖不决。(作者系商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