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山寨文化与产业文化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7日 17: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董事会》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文/何玉梅

  每个人都知道企业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才能赚大钱,但自主研发意味着长时间、大量的投入和高风险,在现实的选择面前,大多数企业都愿意走“山寨”发展的捷径。这是人性使然,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是一系列制度、政策和文化理念的综合,包括法律制度、产业政策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自主创新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因此在知识产权不被保护或者保护成本很高的情况下,研发活动和创新精神就会受到很大抑制。因此,“山寨文化”在中国盛行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国在过去长期形成的依赖国外技术和品牌、不相信自主技术的“产业文化”,也是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产业政策和体制影响的结果。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国各大支柱产业发展基本上是以产能扩张为主,没有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牌。这种结果跟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产业政策导向有关。以引进国外技术和模仿加工制造的企业,和那些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研发为主的企业的根本区别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企业组织原则和结构的区别,这种区别是创新机制能否激活的分水岭。以汽车和飞机工业为例,如果当初整个产业形成的“产业文化”是以自主研发和自有品牌为主,而不是“引进+模仿”的创新公式,今天的中国汽车和飞机工业在世界的地位将重新改写。

  在创新这个问题上,经济学界曾经有过一场大讨论。以林毅夫(专栏)为代表的“比较优势派”认为,中国对西方的比较优势就是低廉的劳动力,因此主张中国发挥此种比较优势,吸引外资,以市场换技术,通过引进和模仿国外技术,专注于以加工和制造为主的出口贸易;以路风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派”则认为,中国必须在开放市场前就要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要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市场开放和引进外资,保护和培育幼稚产业,改革现有体制,倡导自主研发,形成产业控制能力国际竞争力。从表面上看,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对创新路径的不同看法。林毅夫等人认为,创新需要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企业模仿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转向自主创新;而路风则认为,以模仿为主会形成思维惰性,照搬过来的知识无法形成自主技术的创新能力,习惯复制的结果会造成创新动力的消失。最关键的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导的企业组织结构和流程无法形成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这场争论持续了多年,开始“比较优势派”显然占上风。从短期看,走“比较优势”之路,的确走出了一个世界出口大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使中国跃升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获得了无可辩驳的成功。但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我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能源紧张的问题日趋严重,产业链的控制权始终在西方国家手里,国际竞争力方面中国企业始终落后。于是,人们开始反思,这样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变。因此,自主创新一词又被重新提起,“十二五”规划把创新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家都知道,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但创新本身的动力又来自何方?人有不断求变、追求舒适和文明的自然本性,这是创新最原始的动力,但这个动力需要在一定的土壤里才能转变为作用于生产力的技术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