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徐绍史:正视中国土地问题的三个“难以为继”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4日 22:3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今年6月25日是第21个全国“土地日”。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要正视中国土地问题的三个“难以为继”:过度消耗低效用地的粗放型发展难以为继、对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依赖难以为继、忽视城乡土地权利主体平等的模式难以为继。

  徐绍史说,节约集约用地既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中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与此同时,中国用地总体上依然粗放浪费,许多地方新城、新区快速扩张,城镇低密度、分散化扩张态势明显,工业用地容积率仅为0.3-0.6,农村地区空心村、闲置废弃地普遍存在,空闲用地占村庄用地比重达10%-15%……

  他表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刚性上升,土地资源刚性约束进一步显现,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未来用地形势更加严峻,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徐绍史说,唯有切实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全面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着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资源性消耗,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将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地管理方式转变的良性互动。

  针对记者关于当前一些地区出现发展缺规划空间、用地缺计划指标、补充缺后备资源问题,能否继续依靠开发后备资源解决问题的提问,徐绍史说,耕地保护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课题。要确保中国95%粮食自给率,18亿亩耕地红线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然而,由于多年高强度的土地开发,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十分有限,扣除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锐减至不足500万公顷,且分布不均衡,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加之,依赖出让土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刺激了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客观上加剧了供需矛盾,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发展缺规划空间、用地缺计划指标、补充缺后备资源”困局。

  他表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坚持管控激励、开源节流并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要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耕地面积有增长、质量有提高、产能有增加、生态有改善。尤其要以保护基本农田为重点,加快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行永久性保护,严格控制征地范围和规模。

  徐绍史同时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土地资产、资本属性不断显化和强化。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乡人地格局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政府、企业、集体、个人等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土地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土地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

  他说,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尽快实现从单纯的资源管理向资源、资本、资产三位一体管理转变,高度关注土地资产和资本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问题,不断增强土地管理的权益保护意识、民生保障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要因势利导,改革创新,不断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强化服务监管,确保土地政策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