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经济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当前中国居民消费明显呈现出国内消费偏冷、消费能力外流的格局。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字,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97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比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268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比1-4月份仅仅“象征性”地加快了0.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关于深圳居民赴香港打酱油、中国人到国外狂购奢侈品的报道不绝于耳。世界奢侈品协会6月9日发布的报告表明:截至今年3月底的近一年内,中国人在欧洲市场购买奢侈品消费累计近500亿美元。而法国、意大利、英国主要区域奢侈品商业的消费区近一年间的有效购买数据显示,六成以上的购买者为中国人。2010年2月初至2011年3月底,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达到107亿美元,而同期国人在欧洲市场购买奢侈品消费累计是国内市场的4倍之多——中国奢侈品消费严重外移。
消费“内冷外热”,原因是什么?
《光明日报》撰文分析,中国对奢侈品进口征收高关税是重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在手表、箱包、服装三类主要奢侈品牌中,加上综合税率与环节成本,内地市场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大量的高端消费流失在境外,还与国内高档商品代理制度有关联。此外,渠道的垄断,也造成了奢侈品价格居高不下。
笔者以为,除了上述直接原因,汇率和贸易的不平衡才是造成中国高端消费流失境外的根本原因。由于人民币升值,单位人民币货币的购买力提高,中国人到国外购物当然满眼是“便宜货”。中国奢侈品消费严重外移,只是强大的人民币购买能力自然释放的一种形式,很正常。
不过,国内消费百般刺激却依然平淡,消费能力外移不用刺激却挡也挡不住,这让管理层十分苦恼。要改变这种状况,还是要从调整汇率和贸易政策格局着手。要通过降低关税、增加进口等手段,平衡国内购买力的内在冲动压力。
财政部日前宣布,自今年7月1日起,我国将大幅下调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进口关税,其中柴油、航空煤油将以零关税进口。这是在今年初已对60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进口暂定关税基础上的又一次力度较大的降税措施。这种政策安排无疑是聪明的:与其手攥一大把“没用”的外币,还要增发基础货币推升国内通胀水平,不如多进口一些原材料和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促进对外贸易平衡,保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
下调油品进口关税的时机选择上也比较“幸运”。截至上周五收盘,纽约市场8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91.16美元,全周下跌2%,创4个月来的新低,相比之前每桶120美元的高价,已经跌去相当一块。趁油价便宜多进口一些储备起来,既释放了购买力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能拔掉未来通胀的一个“引信”,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当然,有些人担心进一步降低部分中高档商品的关税,会刺激奢侈品消费过度,形成“攀比”风气。其实,这种担心没必要———富人花钱是富人,不花钱就不是富人、不存在贫富差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