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核心提示
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自主创业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就业方式,对于很多大学毕业生而言,可谓一举多得。因为创业不仅实现了创业者的就业,也能带动一部分志同道合的同学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然而,较低的创业成功率以及有待提高的创业质量也在检验着当今大学生创业者的成色,而更值得思考的是,未来的大学生创业之路该如何走。
“当时一起创业的,基本都失败了”
尽管只有一间近40平方米的客厅作为办公室,但是除去5个用作办公间的“小格子”,以及门口一张颇大的接待用桌外,已几无他物,刻意摆放的盆景给空房间里添加了些点缀。
小康已经可以算作是二次创业了。两年前毕业时创业座谈会上的情景依然清晰,但是仔细回想一下,与小康一同创业的几位同学,初次创业全部失败。要不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避风港”,小康的公司也难逃一“死”。
2009年5月,小康和一位同学拿着从家里借来的5万元,成立了一家网络公司。本想大干一场的他们最终没能获得初次创业的成就感。到去年,5万元已所剩无几,而公司却没有起色。就在此时,一直关注小康的就业指导老师给了他最大的帮助,在帮他们找到新商机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孵化基地。
反思自己的创业过程,小康觉得,有些大学生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创业,有时仅考虑到一两个关键点,没有考虑到创业需要的全部因素,比如想到了产品,却忽视了市场。另外,很多创业大学生的视野仅仅局限于校园周边的市场。事实上,校园市场很小很小,很难孕育大公司。
“济南的团购网,我们应该是第一家上线的,但第一家卖东西的却不是我们,因为我们当时主要是想在校园里做,再就是我们根本没有客户资源,需要一家一家地跑,效率太低了。”小康笑着说,在济南上了4年大学,只认识5条马路,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业务,难度可想而知。
“创业的比例低,质量也不高”
小陈是一名自考生,在找工作屡次碰壁后,便产生了创业的想法。他从亲戚、同学那里借来两万元钱,和两位高中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开了家烤鸡店。尽管生意还算红火,但是小陈始终觉得还没融入到工作中。
“他们之前打过工,已经学会了相关的制作技术,而我在这方面却是门外汉,现在我的工作就是打杂、端盘子、洗碗,再就是算算账。”小陈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状态,“这样下去的话,专业就荒废了,还有我的社会保险怎么办?他们不在乎,我可不能不在乎。”
最让小陈头疼的是,两位同学的打算是转让店面赚取差价,再去别处开店。小陈觉得,这也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就业状态。尽管店面至今并未转让,但小陈已经开始找工作了,也暂时放弃了创业的打算。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创业的质量也不高。
小康告诉记者,和自己一起创业的那一拨同学,基本上都有了相应的工作经验,但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并且由于他们本身经济条件、社会资源条件的差异,有的人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专业以及技术优势,从事的是一种很低端的创业,质量不高。
“卖麻辣烫、摆地摊,或者是开办一些连锁加盟的那种小店,有些人更多地是出于生存,而不是为了自身发展的创业,他们其实应该算作是失业或者半失业状态。”小康说。
“可能性”到“可行性”还需多方努力
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政策相继出台,政府在孵化基地、经营场所等方面为创业者创造条件;创业大学生可申请享受社保补贴、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带动就业奖励等。
记者了解到,尽管有这些相关的政策,但繁琐的程序和相对较高的门槛,让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望而却步。在无创业经验、无启动资金、无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大学生初次创业,往往困难重重。此外,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自身社会保障的担忧,往往成为很多大学生放弃创业的原因。
创业指导专家周先生认为,政府和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应该将创新和创业结合起来。相关部门在制定创业政策的同时,应该考虑到政策的实效。
“大学毕业生创业应该是做知识性、机会型的,作为他们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存型的,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基地,增加他们的资源和经验,这将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去创业。”周先生表示。(记者 刘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