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时评:灵活审慎政策有助抑通胀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8日 15: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上海金融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人们担心中国能否遏制住通胀,同时维持其快速发展步伐。对此我明确给予肯定的回答……今年价格上涨将得到有力的控制,我们有这个信心”。  今年以来,我国遭遇了通胀走高的挑战,特别是二季度以来,CPI数据连续超预期上涨,使得百姓对于政府能否有效控制通胀产生了担忧,而温总理此番表态,无疑极大地增强了百姓对下半年通胀压力缓解的信心。从一些数据来看,通胀能够得到控制是有坚实基础的。从国内因素来看,作为构成CPI的重要因素之一,粮食价格目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平。而农业部近日宣布,全国夏收小麦已收获3.17亿亩,收获进度过九成,夏粮增产已成定局,这对稳定粮价和通胀,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从输入型通胀因素来看,虽然欧美国家的通胀都在上升,但由于其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已经有所回落,再加上近期人民币的稳步升值,我国所承受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降低。因此,目前市场普遍认为,CPI很有可能在三季度出现明显的回落,全年的物价总水平将处于一个可控的区间内。

  我国的通胀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其中有世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原因,无疑是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灵活审慎、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正如温总理在文章中所提到的,中国已将限制价格上涨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推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政策。自2009年中期以来,我国一直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吸收过剩的流动性。从2010年1月以来,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存贷款利率分别上调了12次和4次,货币和信贷供应因此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应该说,在本轮通胀中,我国并没有总体的消费和投资过热,通胀的产生更多源于过多的货币供应。因此,让货币流通量回归到正常水平,无疑是切中要害。

  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进一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虽然二季度以来,PMI等先行指标以及

  GDP增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但这更多源于紧缩政策给总需求带来的降温,也是政府宏观调控预期的结果。与此同时,稳健的就业增长和广泛的薪资增长,预示着我国正在逐步向内需型社会转型。此外,即便我国的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化,监管部门对于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丝毫没有放松,还多次强调确保为小型企业提供适当信贷支持,这无疑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下半年通胀压力有望舒缓,但我们也不能对潜在的通胀风险掉以轻心。在继续保持灵活审慎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的同时,还要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样不仅能避免因大量投资带来的经济失衡和通胀压力,而且由内需驱动的经济增长,还能使得薪资增长等可能造成通胀的因素转换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当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只有依靠各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才能在保持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同时,又将通胀维持在可控的水平。温总理指出,“中国将继续与其他国家一道承担共同的责任。我们应当齐心协力,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对抗保护主义,改进国际货币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他挑战。我们应欢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尊重不同的发展模式,加大对那些最不发达国家的帮助,以增强它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促进全球经济强劲、持续和均衡的发展”。这无疑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