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经济台滚动新闻 >

[对话]建党伟业(20110703)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3日 23: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对话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6BB55F09D0A4469fA5CCC82A4381D8FB

《对话》2011年7月3日 ——对话:建党伟业

     

    韩三平 中影集团董事长、《建党伟业》导演

    黄建新 《建党伟业》导演

    金一南 战略学者

    董  哲 《建党伟业》编剧

    冯远征 演员

    爱新觉罗·启星 演员

     

    主持人 陈伟鸿:

    好,谢谢大家的掌声,也欢迎各位收看我们本期的《对话》。

    7月是一个盛满了浓浓情感的季节,今年的7月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特别纪念日。在建党90周年华诞来到之际,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呕心沥血,为党的生日奉上了一份厚礼。同时,也在这份厚礼当中,带着我们每一个人来回望了这段艰辛而光荣的岁月,我们一块儿来看一看。

     

    解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时,全国只有57名党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有13名代表,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平均年龄28岁,年级最小的只有19岁,从建党到建国,短短28年时间,中国共产党便成长为泱泱大国的执政党,在这期间有超过370万的中共党员,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献出了生命。

    今天,华语影界集精英之力打造《建党伟业》,在光影里重现着践行者们走过的风云十年,历史的坐标被一一呈现在银屏之上。

    韩三平:

    三,二,一。

     

    主持人:

    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建党伟业》这部作品的两为重要的幕后英雄,让我们掌声欢迎中影集团的董事长韩三平先生以及我们这部影片的导演黄建新先生,掌声欢迎两位。

    欢迎韩董,欢迎您。您好,您好黄导。

    来,问问韩董,这个影片当中的角色是您自己选的还是导演安排的?

    韩三平 中影集团董事长、《建党伟业》导演:

    黄导演安排的,确实是那天没有人了,那天拍得很晚,拍摄也非常紧张,缺一个人,黄导演说要年纪大一点的,说韩导演也可以,就给我套了一件那个衣服就上去了,是这样的,我就有点像滥竽充数。

    黄建新:

    我是觉得他很生动,他那个感觉而且他带一点川普,有点四川普通话。

    主持人:

    他有一种惊喜,从这个镜头背后。

    黄建新:

    有一点喜感,就那场戏就构成了一点快乐的感觉,我特别想给他留一个镜头。

    主持人:

    我估计听到你这句话,很多演员心里会有一点伤心,因为拍完了之后,可能确实因为戏的容量很多人戏份不得不压缩压缩甚至压缩到零。我在一些报道当中看到,不少演员整天给你发短信说,黄导我还在吗?

    韩三平:

    特别感谢,因为这么大的一个戏,跨度这么长,我们其实都无法做到事先心中有低,就是要多拍。

    主持人:

    其实对于为什么要拍这样的一部影片,在影片当中我们传递出了什么样一些诉求?这也是我们所有人特别关注的,我们现在就掌声请两位入座,跟我们慢慢来对话,谢谢二位。

    其实对于为什么要拍这样的一部影片,在影片当中我们传递出了什么样的一些诉求?

    韩三平:

    我们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其实在座我要介绍一下,我们有一个顾问叫金一南教授,他有一个观点我非常的,甚至打动我和黄导演,那个时代是年纪轻轻干大事,但是年纪轻轻丢性命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国向何处去,13个人代表57个人成立了一个政党,这个政党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党,具有几千万党员的政党,它有非常辉煌的历史和非常苦难的历史,值得用电影来表现,也适合用电影来表现,这就是我跟黄导演拍这部电影的初衷。

    主持人:

    谁先有了这样的一个点子?

    黄建新:

    整个的一个策划和想法是三平导演先有的,我当时在香港开会,我当时在忙别的事。

    韩三平:

    我跟黄导演有一个特别的缘分,我们两个1983年就在电影学院学导演。

    主持人:

    同班吗?

    韩三平:

    同班。不仅同班,黄导演是班长,我荣任党支部书记,我看有一些媒体登错了,说我是班长,他是党支部书记。

    主持人:

    不管怎么说,你们俩就是这个班的核心领导层。

    韩三平:

    最高领导,我们俩垄断着这个班的所有权力。后来说要找一个联合导演,我想来想去我说黄建新有这个本领,所以我就给他打了一个电话。其实我们真正开始准备这个电影是从2009年的6月份,6月份开始产生这个念头。

    黄建新:

    对。

    韩三平:

    不,不,9月份,黄导演说的对,9月份,因为那个时候正好在放映《建国大业》。

    主持人:

    等于是《建国大业》正在放映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拍摄《建党伟业》这部片子的雏形?

    黄建新:

    在重庆他先说了这个话,而且他直接给媒体说了,我当时在旁边说,哎,没想好呢,你怎么就说出去了,说出去就收不回来了。

    主持人:

    实际上对于你们两位而言,当你们真正投入到这个影片创作过程当中去的时候,这样的一段历史到底是它的哪一点深深地打动了你们?

    黄建新:

    金教授有一次跟我们聊天的时候说,你们知道吗,1919年有多少个政党吗?我说有多少个,有380多个政党,金教授说,我当时脑袋嗡,380多个政党。那些政党都是打着要救中国,旗号都是要救中国,可是就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最后出现了一个57个党员,13个代表在上海成立的新的政党叫中国共产党,这是388个政党里的一个,但是这个政党28年把政权拿到了,因此这里头有一个历史的必然的逻辑存在,不能视野太窄,必须是一个放开的、国际的,所以这个就有一战,就有巴黎和会,就有列宁的第三国际。

    主持人:

    后来公映的电影当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历史其实就是浓缩在1911年到1921年这样十年时间里。

    黄建新:

    对。

    主持人:

    这十年对于我们的《建党伟业》来说,也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十年。

    大家可以看到在今天的节目现场,我们特别准备了一本制作精美的相册,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党史纪念相册。既然我们今天要聚焦《建党伟业》,聚焦刚才我们说到的影片表现的这十年,我想请两位商量一下,把这十年给我们做一个分隔,可以把这个时间分隔写在我们的党史纪念册当中,我们稍后一块来回顾,好不好。来。

    好,两位已经商量好了,写完了。大家一起来看从1911年到1916年,是不是可以来概括一下这样的一段时间。

    韩三平:

    我觉得这个时候,一片混乱,黑沉沉,茫茫没有出路,你像那样几次暗杀,那暗杀不是为了钱,甚至也不是为了金钱、美女,那都是政治暗杀。

    黄建新:

    政治暗杀。

    主持人:

    就是影片开场没几分钟就已经表现到了。

    韩三平:

    杀人的人和被杀的人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第一个被杀的是陶诚章。

    主持人:

    陶诚章,第一个是陶诚章。

    韩三平:

    第二个我们表现被杀的是宋教仁。都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很有影响)。

    黄建新:

    宋教仁算政党政治的第一人,对不对?

    韩三平:

    对。

    黄建新:

    主张政党政治的第一人。

    韩三平:

    这个黑帮的感觉,我觉得比美国的黑社会,比《教父》厉害多了,《教父》无外乎争夺一个区域的毒品经营权、什么色情业经营权,这是在争夺一个国家的领导权。

    。

    金一南 战略学者:

    这段时期我觉得就像韩总、黄导刚才讲到的一样,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这个混乱如果打一个比喻,大清王朝,中国封建统治两千多年垮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像一个什么呢?我自己认为它像一个饥肠辘辘的这样一个时刻,突然进了一个餐馆,中餐、西餐任你品尝,在这样一种环境中,长期吃不饱、穿不暖,突然之间你进去,什么饭你都可以吃,那时候出现一种饥不择食,什么都吃,西餐猛吃,中餐猛吃,最后撑死。你说人没有理想吗?都有理想,但是中国向何处去,就在那个阶段那种选择,所有的碰撞发生在选择过程中,发生激烈的碰撞,就是怎么办、何处去,各种各样的主意都有。当时那种绝杀也是非常激烈的,就是用肉体消灭,然后消灭肉体,通过消灭肉体消灭思想。

    主持人:

    董哲,如果你想来概括1911到1916这段时间,你想怎么来概括它?

    董哲 《建党伟业》编剧:

    应该是两任总统,无数任的总理,打了两场大规模的内战,就是全国规模的内战,然后十几场地方规模的,省与省这种规模的内战,而且在那个时期出现了两次复辟,封建王朝的两次复辟、两次回潮,封建主义的两次回潮,所以是很“乱”的。

    主持人:

    一个“乱”字来加以概括,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你需要在这样的一个时间段,选择一些非常典型的人物或者是典型的事件来加以表现。我现在手边拿到的是中影集团提供的一系列的剧照,拍得非常的精美,就有这个年代当中的一些特别典型的事件的场景,或者是人物等等,我们现在也把它交给两位,两位可以从这当中来选择,你们认为最可以来代表这个年代,就是在电影当中表现出的这个年代特点的两个场景,好不好?来,然后把它放在我们的纪念册当中。好,先选这两张。

    黄建新:

    那我就选这个,就这个了。

    主持人:

    好,大家看一看我们两位主创者选出的两个非常经典的场景。看过电影的人可能一眼能认出来,那边是天坛,靠近黄导那边的是一个天坛,左边的这张照片呢?

    韩三平:

    这是一场战争。

    主持人:

    战争。

    韩三平:

    棉花坡的一个战争,蔡锷领导的反袁护法战争中的一场典型的战役。

    主持人:

    告诉大家你们选择这两个典型场景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它可以来代表那个岁月?

    黄建新:

    孙中山回来以后,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从长远和全局的考虑就有一次南北会谈,在南京。最后达成的协议就是孙中山让出大总统给袁世凯,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

    主持人:

    所以在电影当中我们看到袁世凯在天坛那有一场很重要的戏。

    韩三平:

    复辟嘛,袁世凯复辟。

    黄建新:

    他(袁世凯)是逼他(溥仪)退位了以后,他就出任了大总统,但是他周围有一批人,总是在跟他讲,中国的国情不能没有皇上。所以他在1913年12月,1913年第一次,他在天坛祭天,穿着汉服,等于有一些暗示,就是说他其实有这个梦想了,想当皇上的梦想。这场戏就是那个,就是1913年12月的时候,就是他去祭天的那场戏。

    主持人:

    韩先生选择的棉花坡,为什么你会把它挑选出来?

    韩三平:

    实际上要表现两个,一个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我们现在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它有两个问题根本没有解决,一个是反帝,帝国主义仍然在中国大陆横行,中国仍然被他们宰割。第二个民主共和也没有解决,袁世凯一逼,他就脆弱。但是有一批爱国将领要反袁世凯,蔡锷领导的护法战争。不管怎么说,这个战争推倒了,打碎了袁世凯复辟称帝的梦。

    黄建新:

    这场战争就是彻底把这个梦。

    韩三平:

    这个打掉了。

    黄建新:

    把想回到封建的东西彻底打碎了,他一举兵,大概全国多少个省,十几个省就响应了,就宣布独立了,瞬间袁世凯的一统天下就分裂掉了。

    主持人:

    那在这段特别的历史背景当中,你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典型的事件,传递出什么样的一种精神气质?

    韩三平:

    我觉得从1911年到1916年,中国的新生力量不强大,但是中国的新生力量不甘心。

    黄建新:

    我觉得是历史在呼唤一种新的力量出现,就是纷乱的中间找不着,它是浑浊的,看不见东西的,但是大家又知道这些来来回回是一定在寻找出路。

    主持人:

    这是历史的一种呼唤。那应运而出的历史人物,谁可以承担起这种呼唤的责任和力量?我们可以在剧照当中继续请两位来选择一下,选择出你们心目当中能够有此担当的两位。

    他们俩反复筛选,究竟谁能入围我们现在不知道,感觉影帝要颁奖了。

    好,大家看到他们反复筛选之后,出现的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蔡锷大将军。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告诉大家一

    下。

    韩三平:

    孙中山是先行者,但是他选择的路子未必行。如果当时孙中山能解决两大任务,民主、共和,我觉得历史就不必要再选择后来要出现的政党了。所以为什么讲中国共产党是两个选择,一个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一个是人民的必然选择。那个时候人民需要什么呀?从稍微抽象一点讲,就需要两个东西,民主共和、民族独立。

    金一南:

    孙中山他当时,这段历史其实前面后面,它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所以当我们在讲到,共产党人讲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时候,我说你一定要记住,教会共产党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几个老师,孙中山是其中之一,孙中山终身的活动就是武装起义。孙中山当然他为这个理想也不甘心,最具成功意义的辛亥革命,这次武昌首役孙中山又不知道,电报发到美国去了,孙中山看到电报,当时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刚刚失败,发电报来了,武昌要首役,孙中山正在国外筹款,说武昌首役肯定不行,黄兴给他发的电报,他给黄兴当时晚上很困,说第二天早上给黄兴回个电报,就让武昌革命党人勿动,就稍安毋躁,先别动,准备好经费再动,第二天早上起来,到餐馆去吃饭,看见晨报,革命党人占领武昌,孙中山大吃一惊。我想这个人就是终身从事武装起义,搞暴动,最成功的那次暴动他一无所知。

    主持人:

    就跟那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擦肩而过。

    黄建新:

    我觉得孙中山还有一个作用,孙中山的理论,对中国的很重要的阶层有重大的影响,他影响了很多很多很重要的人,使中国彻底能够断绝的封建统治,孙中山这个思想是在理念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主持人:

    在当时这个年代,蔡锷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黄建新:

    蔡锷是一个传奇。这个人其实是袁世凯,当时很受袁世凯重用,袁世凯是当时北洋体系的首领,那么多重要的北洋的人都是他的学生,都把他称老师。

    韩三平:

    部下。

    黄建新:

    部下和学生。其实按说他对袁世凯是很崇敬的,但是在袁世凯真的要恢复帝制的时候,这么一个人反了,他是带头反了。他还有一个传奇就是说袁世凯知道这个人厉害,就把他从云南弄到北京,等于软禁在北京了,就怕他离开反,结果他装病。

    主持人:

    还是托病离去。

    黄建新:

    他去到八大胡同找小凤仙,他有他的知己,然后使袁世凯放松了对他的警惕,批准他去日本看病,他这一走,到了日本一伤愈,回来就反了。所以这个电影里头是需要有戏剧性的情节的存在,所以我选他是因为电影。

    董哲:

    蔡锷是偶像,他不仅仅是现在人的偶像,他在那个时代就是当时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偶像。

    主持人:

    也是你的偶像吗?

    董哲:

    应该说是吧,这个人物太传奇了。他和袁世凯的关系,他和孙中山的关系,其实有一点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的时候,实际上是曾经去动员过蔡锷的,派使者去游说蔡锷,要求他和江西的李烈钧等人一样,一块侧应二次起义起兵。蔡锷当时回答孙中山的使者是这么回答的,他说国家刚刚打完一场内战,这个时候不能够再去打一场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战争。当时这个特使就很生气,这个使者就提醒他,说袁世凯他最后是要做皇帝的,蔡锷当时告诉使者,就是孙文的使者,说如果袁世凯做了皇帝,那么我蔡锷在云南,我也做皇帝。当袁世凯真的称帝的时候,真的开始复辟的时候,蔡锷他非常决绝地就兑现了他当年说给孙中山使者的诺言,他认为“袁项城视天下英雄如无物,我辈只能拿起手中的枪,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主持人:

    我们所选取的十年,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有点像我们背景的一个铺垫,其实当我们在翻下一页的时候,这一段岁月其实对整个建党的历程而言,它的意义也更加的重要。到了这个时间点的话,你觉得它更像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韩三平:

    特别像政论片,有点像百家争鸣的一个政论篇。

    那个时候,我们刚才留了一个问题在这儿,中国怎么了,中国的问题没有解决,到1916年,那就是一批知识精英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每一个混乱的时代,或者是探索出路的时代,首先崛起的,或者首先意识到的和在寻求出路的时候,还是一批知识精英。   

    主持人:

    就是这种上下求索的感觉,是特别强调的一个部分。

    韩三平:

    找出路吧。

    黄建新:

    上下求索这个词挺好。

    金一南:

    这个阶段有很大的特点,我觉得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政治舞台的主角正在替换,我们以前的主角是什么,是皇帝,要不然就是总统,要不然就是督军,都是这样的角色,这个阶段你看到没有,知识分子上来了,年龄的知识分子、学生上来了,他们逐渐要走到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而当然当时这个阶段1916到1919大权还在军阀手里,北洋军阀还掌握大权,但他们正在褪色,他们虽然掌握中国的政治权力,现实权力掌握,但未来已经不属于他们,已经要完成叫权力转移了。

    韩三平:

    金教授讲的一批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逐渐地显现出来,包括张国焘,包贝尔演的这个叫什么?

    包贝尔:

    匡互生。

    韩三平:

    匡互生,以北大为首的一批优秀知识精英,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等。有几场戏黄导演设计的我觉得非常好,北大的辩论,各种思想的碰撞。

    主持人:

    除了电影当中我们看到的这些细节,包括了演讲,包括了辩论,在当时的中国还有没有什么其它的典型事例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时的这些政治精英他们上下求索的愿望和他们的努力?您帮我们从这几个典型的场景当中再来选择两个,告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好不好?来,我们把这个剧照交给您。

    好,来,我们请黄导帮个忙。

    黄建新:

    好。

    主持人:

    选择的场景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

    金一南:

    第一幅是北大图书馆。第二幅是法国的凡尔赛宫。

    主持人:

    凡尔赛宫的典型场景为什么选它?

    金一南:

    凡尔赛宫因为是一战最后缔结合约的地点,就是把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就是在这儿进行的,就是外科手术,这是在肢解中国的外科手术,就在这儿进行。而凡尔赛宫的这些大佬们,当他做出这样肢解的时候,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他们这种肢解在中国引发了一种方向性、道路性的改变,整个中国翻了天了。我们说五四运动提供,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最好的养料。我就觉得当这帮帝国主义大佬在肢解一个国家的时候,当时我们看非常典型,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韩三平:

    很快凡尔赛宫传出来的这种对中华民族的侮辱,对中华民族的压迫立即引起了一个震惊全球,特别是震惊中国的一个大的事件,特别是催生了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这个事件就是五四运动。

    主持人:

    北大图书馆对于当时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金一南:

    图书馆是哪个城市,哪个国家,它是个最安静的地方,最有学问的地方。但是图书馆也是个蕴含风暴、激发风暴的地方,思想最深沉的地方,马克思的《资本论》,大英帝国图书馆,他在图书馆写的,你说《资本论》整个改变了世界,那么中国革命,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中国建党的南陈北李的两个台柱型人物之一,然后就是图书馆的临时工毛泽东管理员,也是图书馆的。那么在图书馆里蕴含的是什么,各种各样的思想,所有书兼容并包,图书馆就是各类书都有,都要来,那么在图书馆就是一个集中思想,思想的集散地,同时它又是一个什么呢?新思想的出发地,在图书馆获得了思想,走出去了,毛泽东干了5个月走了,但他在图书馆获得了很大的东西。

    韩三平:

    而且他这个是个求索,各种思潮、各种主义都在这里面,会聚在这里,来寻找什么?寻找中国未来的出路,寻找中国未来的理论和精神支柱,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当时的一个场景。

    主持人:

    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典型的什么样的精神气质,有没有共通的地方?

    董哲:

    有。你如果说共通的地方,不管说这些知识精英他们持的是什么何种观点,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那么他们的理想其实是共通的,归根到底是四个字,一个叫启蒙,一个是救亡。

    主持人:

    理想,金教授同意这两个字吗?

    金一南:

    对,我们说实际上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民族这百年的历史就是百年救亡的历史,从林则徐的鸦片禁烟开始,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曾左李洋务自强,康梁的戊戌维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和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些人不管道路、方法选择怎么样选择,核心是这个问题,怎么挽救中国的民族命运于危亡,这是当时中国人聚焦的一点,所以我觉得当时,我说你看当时中国没有人在研究如何长寿,如何保养,没开这样的讲座,大家在辩论,都在辩论什么?如何救亡,怎么挽救这个民族命运,都在辩论这个。

    主持人:

    是对一个信仰的坚持和追求。

    金一南:

    对。

    主持人:

    这是他们身上的这份理想,可以感召现代人的一个最特殊的地方。对于这个年代的所有的典型人物当中,二位会做一个什么样的选择?也把它放到我们这个纪念册当中。

    黄建新:

    我来放。

    主持人:

    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物,一位是李大钊,还有一位是陈独秀。

    在这段历史当中,陈独秀出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大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演员,其实他今天也应邀来到我们的现场,来,冯远征先生,我们掌声欢迎你。

    远征看到陈独秀光荣入选是不是特别高兴?

    冯远征:

    那个时期最重要的。

    主持人:

    你们第一眼看到冯远征,觉得他哪最像陈独秀?

    韩三平:

    这要问黄导演,这是黄导演一眼看出来。

    黄建新:

    我给他打电话,你问他,我给他说的什么。

    主持人:

    怎么说的,让远征来说吧。

    冯远征 演员:

    当时找我,说让我参加《建党伟业》这个戏,我说好,然后演谁,说演陈独秀。我当时说哦,我估计陈独秀没几场戏,因为我觉得可能就跟《建国大业》一样,是让我串一下,后来我拿到剧本就傻了,将近30场戏。然后我说黄导你们为什么决定让我演?他说你像啊。我说我看了看陈独秀的照片,我不觉得我像。后来就到了中影基地,那贴了一墙的照片,就把我拉到陈独秀照片那,他说你看你脑门像。

    主持人:

    脑门像。

    冯远征:

    说陈独秀…

    说陈独秀的头发不多,说你的头发也不多,我说陈独秀是大双眼皮,他说给你粘一个不就完了嘛。

    主持人:

    反正决定就让你演了。

    冯远征:

    对,然后我说还有什么,他就说,就给我讲半天,我怎么像,就往像了说,最后忽悠的我站那照片前头看着,是有点像。

    主持人:

    你的这个忽悠功力真强啊。

    冯远征:

    对,结果这个事情就过去,后来我真的很严肃地问他,我说黄导真的为什么?然后他说我们觉得你身上有儒雅的气质、文人的气质,说不管陈独秀怎么样,他首先是一个大学教授,首先他是一个才子,很有文化,所以我觉得你首先具备这个,你才能够,还有外形的相似度,才能够来演这样一个角色。

    韩三平:

    我觉得陈独秀除了说的,黄导演说他有儒雅、知识分子、教授,陈独秀还是一个天才的演说家,要鼓动民众,光有先进思想、先进理论还不行,还得要演说,要感染民众,所以陈独秀这一点,我觉得演得非常好,冯远征演得非常好,现场拍的时候,我觉得我们都被打动了。

    主持人:

    都被感染了。

    韩三平:

    都被感染了。

    黄建新:

    现场的群众演员都是临时演员,鸦雀无声,就是他停了,那边喊停了他都听不见,副导演冲上去,停了,停了,停了,还在演。

    主持人:

    我想我们接下来在现场感受一下冯远征传递出的陈独秀的独特魅力好不好?

    冯远征:   

    我现在选择一段,就是我在北大操场上演讲的一小段,献给大家。

    辛亥革命,共和口号喊得震天响,然山野之间依然有人祭祖祀孔,不解民主自由之真谛,回顾近数十年历史,每逢共和革命失败一次,反动浪潮便高涨一次,封建思想便复辟一次。同学们,同学们,封建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融之物,要想存其一,必先废其一,要使民众觉醒,国家强大,就必先将压在民众心头两千年的这座大山彻底拆除。

    主持人:

    太棒了,谢谢,谢谢,谢谢。

    我想问一下远征,陈独秀这个角色跟你以往的角色其实有很大的差距,你在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你觉得给你的震撼是什么?

    冯远征:

    我在看到这个剧本的时候,我是被它的那种激情感染。所以当我一出来的时候,我希望他的激情要不仅是感染观众,应该是先感染他的学生,所以我就采取了这种撕吼式的方式。所以我觉得像陈独秀这个人,我是在边演他边接近他的心灵,而且走到今天以后,我开始特别浓厚地兴趣,对他的这种生平,对他的一切,所以这次去香港宣传的时候,特别高兴就是韩总把他手里的那本《陈独秀传》送给了我,我想继续再学习。

    韩三平:

    我说说李大钊,他跟陈独秀不同,在于他讷于言。还有一个李大钊献身的那种,你看他的神态上的献身精神,后来我看他的资料,李大钊走向刑场的时候,四个字谈笑如常。我看到他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被行刑之前照的那张照片,虽然没有笑,我死死地看着,长久看那张照片,平静如常,只有为理想追求的人,才可能平静如常地赴死,为理想和信念献身。特别是有一个镜头,我的印象,陈独秀望着学生被放了以后,学生在庆祝,但是两个大知识精英没有沉醉于这种学生的庆祝之中,一个在思考,一个在声嘶力竭地呐喊,我们胜利了吗?没有!就是说到这儿中国的问题是解决不了,明天照样抓学生,明天照样镇压学生,李大钊站在那儿沉思,然后转身,导演调度也非常好,你看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一下就出来了。

    主持人:

    很鲜明的对比。

    韩三平:

    一个是沉思,一个是呐喊。但是两个人又有一个共同点,要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建立自己的政党。

    金一南:

    他们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我觉得刚刚韩总、黄导都讲了,这批人我讲就两个真人,他们是真人。什么叫真人?我们今天讲说真话,办真事,信真理,他们一无反顾就是追求心中的梦想。陈独秀家境殷实,家里很富,他家乡二叔经商很有钱,二叔没有儿子,想把资产过继给他,派两个伙计到北京来找他,陈独秀当时北大的文科学长,找他,传达他二叔的意思。

    韩三平:

    不是一点钱的问题。

    金一南:

    对,陈独秀当时一门心思搞他的《新青年》,他没有兴趣说你们赶紧回去,我跟我二叔没什么关系,跟他二叔都没什么关系,一门心思想革命。来的两个伙计还不甘心,说少东家你先别发火,北京还有几处铺面,你是不是先到北京几处铺面看看再说。

    主持人:

    看看再决定。

    金一南:

    这两个伙计认定,只要陈独秀看了北京几个铺面肯定回心转意,我们经常讲北京的房地产价格今天涨成这样,谁告诉你北京有几个铺面,谁不高兴,陈独秀勃然大怒,你们给我滚,我消灭私有制,我说你看看这批人,他们就是为了心中的梦想。所以我就讲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两个人,什么叫真人?他为了他这个梦想,他这个真理,当时我们叫普天之下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人一批的追求。

    主持人:

    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又将翻开新的一页,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纪念册当中,黄导和韩三平先生共同选择的另外一个时间节点,这是我们影片当中1919到1921这样的一个时间段。

    黄建新:

    对。

    主持人:

    前一段更像是政论片,正像你们刚才所说,那么这一段更像是什么样一个电影的感觉?

    黄建新:

    现在媒体都给它叫青春片。

    主持人:

    青春片。

    韩三平:

    这是我说的。我觉得青春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理想,一个是为追求理想付出的代价和热情。非常年轻,你看包贝尔,包括启星演的,她有冤屈,但是她真正去喊冤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只有这种青春力量建立的党才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我觉得。

    主持人:

    今天我们现场也有两位非常优秀的青年演员,他们在影片当中也非常完美地诠释了我们当时的这份朝气蓬勃、青春活力。我们欢迎包贝尔和启星。欢迎两位。

    韩三平:

    我觉得包贝尔最精彩的是烧,这一把火是一直烧到现在,我觉得。

    黄建新:

    火烧赵家楼就是他点的火。

    韩三平:

    他其实表面非常单纯,旁边那个说这就是签订卖国条约的桌子,为了表现这种愤怒,烧!

    主持人:

    汽油就倒上去了。

    韩三平:

    汽油就倒上去了。

    包贝尔:

    对,然后那个火刚点着了,突然警笛响了,还在想烧不烧,烧!

    主持人:

    不过作为现代的年轻人,你能够体会到当时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如何拥有这样的一种志向,拥有这样的理想?

    包贝尔:

    我这回演的这个是,全称叫五四爱国运动进步青年,为了这事我还特意翻看了好多的历史,就看当时那些人的状态,当时为什么会有五四运动,可是真正感染我的,不是我在字上看的那些东西,而到现场,那么多优秀的年轻演员,那么多那么多的群众演员,他们在一块声嘶力竭地一起呐喊,他们的那个热血,他们在现场深深地感染了我。

    主持人:

    启星呢?

    爱新觉罗·启星 演员:

    其实我觉得我演这场戏,对我来说是一个挺神奇、挺传奇的一件事,因为我的祖上,就是我的爷爷那辈的有一个相当于是我的姑奶奶,她在1915年刚签订卖国的21条的时候,她就跑去新华门去喊冤了。

    主持人:

    真是。

    爱新觉罗·启星:

    真的,她其实当时是,这个事没有流传下来,因为当时袁世凯政府每年还拨四五百万两的银两养去养着这些皇宫里的人,等于是我们家族里出了这么一个反骨,这么一个革命者去喊冤。当时袁世凯政府觉得很没面子,所以就没有见诸报端,只在坊间流传。黄导和韩导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当时的那些,自己也去看一些资料,尤其是像包贝尔说,在现场后面那些群众演员能感受到,你就仿佛穿越了,好像当时你就在那个场景,就是五四运动那天,他在后面呐喊,我要举着那个冤,其实我手一直在抖,你就感觉心里一直在抖。

    韩三平:

    我来夸他们来两句,不是夸他们。你看他这个演员的表演,他激情,你比如说包贝尔的激情,而且他激情得单纯,甚至单一,他满脸只有激情。我老记得他那个烧,然后烧完就转身像兔子一样就跑了,他那个真实感。

    黄建新:

    跑得可快了。

    韩三平:

    我觉得黄导演在现场处理,如果说烧,一甩那个火,然后这么一下完了,不行。反过来,如果冯远征说,重要的历史时刻就要来了,他转身就跑了,也完了。你看他这两个,除了演员,当然包括我们导演等等,确实导演还是有功力的,我说的是黄导演。

    主持人:

    韩导演也不错。

    韩三平:

    我不行。

    主持人:

    确实在这段时间跨度的影片展现当中,有很多打动我们的,不光是人,而且包括了很多的事。所以现在再请你们两位再来挑选一些经典的场景,可以进入到我们这个纪念册当中的场景。

    黄建新:

    一个是这个,一个是这个,应该是。

    主持人:

    二位跟我们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两个重要的场景进入到我们的纪念册当中?

    韩三平:

    这个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从开始到结束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景。其实我们在这个电影当中有两个大的事件,我跟黄导演是全过程展现的,一个是刚才说的五四运动,一个是中国共产党从代表出发到到达上海。

    主持人:

    到他们相见。

    韩三平:

    对,到达上海相见,开会。

    黄建新:

    到选出领导机构。

    韩三平:

    后来在这个地方继续开会很危险,转移到南湖开会。这个黄导演可以介绍一下,这个是怎么拍的,这个确实难度非常大。

    黄建新:

    其实我们做了一条,跟原来大小一样,又加长了一米,加宽了一米,都是为了摄影机的移动。这个船其实是在摄影棚里头把它架在这儿,底下有一些机械的传动装置,使这个船可以来回地这样晃动,就这样晃动。所以大家看到的除船以外所有的东西都是电脑画上去的。

    韩三平:

    船是真的。

    黄建新:

    船是真的。

    主持人:

    而且船上的演员也是真的。

    韩三平:

    而且我觉得这两个场景,金教授不知道同意不同意,这两个场景已经有象征意义了,它有象征意义,望志路106号,南湖这个船,它是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和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一种精神,它会永恒,我觉得。

    主持人:

    金教授同意吗?

    金一南:

    建党的这一幕,尤其在南湖,令我深深感动的是12位代表最后会议开完,起来全部高唱国际歌,当时那个老的国际歌的歌词令我深受震撼。你比如说我刚才跟韩导还在讲,无产者怎么翻译的,他就唱什么都没有的人,那就是无产者,非常令人感动,这场戏你看到最后青春的气场,非常强烈的青春的气场,一伙年轻人在船上下决心要改造中国。我觉得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行大选择的时候,那是一个需要热血的年代,需要热血的年代就得年轻人一马当先。当时我就给大家做了统计,毛泽东是34岁上景冈山的,周恩来29岁主持南昌暴动,博古24岁出任中共中央总负责人,聂尔谱写《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23岁。

    韩三平:

    邓小平20多岁当军长。

    金一南:

    对。邹容,邹容写《革命军》,邹容的《革命军》感动了中国近代史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感动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完邹容的《革命军》叫夜不能寐。另外是蒋介石,蒋介石看完了邹容的《革命军》也是夜不能寐。邹容20岁就去世了,18岁时候写的,我说你看那时候,它就是一个需要热血的时代。

    主持人:

    所以我相信两位如果要选典型人物的话,一定选出来的就是当时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我们来看看两位选择出的最青春的人物会是谁,一个是毛泽东,在电影当中刘晔扮演的,另外一个是一个群相。

    黄建新:

    集体。

    主持人:

    集体。

    金一南:

    对,一大的13个代表。

    韩三平:

    这张照片我给大家讲一讲,这黄导演最后设计的,它是两张,一张是我拍那个,当然它是一个虚构的情节。

    黄建新:

    这是你拍的那个。

    韩三平:

    这是我拍的,对,还有一张是船上的,那张是12个人,这张是13个人。还是要留下一个群相,这个群相的最大特点,我觉得就是年轻人,就是年纪轻轻干大事,就这么年轻就把这个大事干成了。

    黄建新:

    我们看历史照片特别有意思,觉得1910年代拍的照片都特别会摆姿势,真的是,你看历史照片,每个人都有样,所以我们就说咱们也拍一个。

    主持人:

    也摆了一个。

    黄建新:

    也摆了一个,结果网络上开我们的玩笑,说我们填补了一大的空白,因为“一大”没有合影,填补了一个空白,就出现了一个合影。

    韩三平:

    那个时候我估计也不敢照合影,照了被反动派一网打尽。

    主持人:

    这太危险了。

    韩三平:

    太危险了。

    主持人:

    但是到这个时候,我看你们选择了毛泽东在这个年代,在这个年代,在这个岁月里。

    韩三平:

    这个我觉得,这个电影里面真实地表现毛泽东,是把毛泽东的一个思想演变过程表现出来了,那个时候年轻人有激情、有追求,有民族抱负,另外有献身精神,但是年轻人的思想也最活跃,也最容易变化。第一个阶段毛泽东崇尚的是体育救国。第二个阶段毛泽东崇尚的是克鲁泡特金主义(无政府主义)。第三个阶段他才逐渐走向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所以这个是中国产生了共产党,中国产生了毛泽东,使我们这个民族开始走向复兴,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人物。

    主持人:

    其实今天现场这样一本特别制作的党史纪念册,此刻显得特别特别厚重,虽然说我们在节目当中仅仅打开了当中的前三页,但是它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诞生前后特别难忘的这十年的风雨历程。其实在后面还有很多的留白,我们想问问韩三平先生,如果说在后面的留白的部分,我们还希望您用电影的方式加以填充的话,你会给大家带来一些什么呢?

    韩三平: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很多精彩的华章,是可以拍出非常多大家喜闻乐见的电影的,那太多了,而且可以各种类型地拍电影,早期共产党的地下斗争,杀叛徒和可能被反动派杀,这种就是类型,战争那更不用说了。

    主持人:

    情节的冲突特别强。

    韩三平:

    对。中国共产党28年的历史,一直到什么呢?我觉得一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将近30年的战争史。这不光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不光是我们党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资源。

    主持人:

    那后面这些电影还会……

    韩三平:

    我相信还要拍。

    主持人:

    还要拍。

    韩三平:

    当然不一定是我拍了。

    主持人:

    那会不会邀请黄导继续拍?

    韩三平:

    不是黄导,完全是黄导自己要拍。

    主持人:

    黄导自己还得请缨,我要拍摄第30章到第40章那段岁月。

    黄建新:

    其实我是一直希望能有机会拍《毛泽东传》。

    主持人:

    心向往之来接近他。

    黄建新:

    希望通过电影能够接近他,接近他那个伟大的灵魂,伟大的人格,接近他那些丰富多彩的人生的各个方面。

    主持人:

    当我们在今天的现场通过两位的收集,完善着这样一本党史纪念册的时候,其实对我而言,我觉得我真实地触摸到了那样一群有志、有为的年轻人,他们的所思,他们的所想和他们的所为,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在那样的历史岁月里,他们所拥有的一份改写历史的责任,也正是因为他们的青春热血、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奋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让我们拥有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责任编辑:刘岩

热词:

  • 央视网
  • 视频
  • 点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