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高息理财系揽储 监管新规平乱象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6日 21:3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银根的收紧、负利率状况的延续似乎正在把中国大踏步地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理财时代。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为8497款,发行规模已超过8.51万亿元,远远高于去年全年7.05万亿元的发行规模。

  随着理财产品的突飞猛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是水涨船高。1个月期以下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以上几乎已成常态,临近月末发行的2~7天期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高达6%~7%。

  如此高息揽储,在银行业看来也实属无奈。在存款准备金率高居不下、存款搬家严重以及存贷比红线的高压下,银行不得不花血本来“调头寸”堵窟窿,理财产品成为了各银行的“救急牌”。

  “我们银行更青睐于发行临近月末的短期理财产品,虽然利率高,但是期限短,而且又临近月末,到了月末马上就可以转化为存款,推高银行储蓄存款余额,在贷存比时点考核中能紧急灭火。”某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刘女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说。

  理财产品俨然已成投资市场最火暴的领域,理财产品搭车揽储等问题也愈演愈烈。理财时代似乎已经开启,但它所需的配套条件显然准备不足,比如推销中的陷阱以及监管的缺失,并极有可能导致一系列乱象并为此埋下风险。

  东方证券银行业高级分析师金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理财产品滥发的风险首先是操作层面上的。在向客户销售时,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销售理念会驱使推销员自然掩盖一些相关风险的宣传和介绍。

  刘女士坦言,事实上,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宣传上确实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介绍产品风险的评级,而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也常常不到位。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乱象,中国银监会6月29日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从宣传销售文本、理财产品风险评级、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理财产品销售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范。据悉,本办法有望年底出台。

  以上管理办法的实施效果具体还要看各个银行的执行情况,但金鳞强调,监管层更要注重防范理财产品滥发所带来的宏观风险。作为表外资产发行,理财产品规避了信贷监管,削弱监管部门对信贷监管的有效性。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3.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约5000亿元,但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两者相加,实际上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并没有减少,而是增加。

  有业内人士分析,银行通过大量代销信托理财产品或委托贷款,“曲线”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将资金的需求和供给放在“表外”匹配。“双重表外”业务的扩张,脱离了监管者的监管范围。由于没有有效的的风险对冲机制,表外风险很容易失控,转嫁表内。

  金麟认为,操作风险是银行内控建设的问题,关键是把产品导向的激励机制逐步转向以客户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基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分析,结合客户的资产现状,给客户推荐产品。

  而银行发行信贷类为主的理财产品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结构,这等于变相地让社会部分承担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但金鳞指出,这个问题涉及到金融体系改革,很难就一点来讲如何完善。关键还是要避免行政化信贷的干预,逐步向市场化调控转变,建立一个市场化的调控机制。

  不过有消息人士透露,监管层已筹划对理财产品进行大的整改,大的方向是将表外资金纳入表内管理,包括票据、信托在内的表外口子都会收紧。

  此外,银监会曾在2010年就提出,商业银行在2011年需按每季度不低于25%的降幅将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到年底前全部转入。由此来看,即使大规模地整改措施目前还不能出台,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在此方面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