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徐冰:口径决定地方债规模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7日 14: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深圳新闻网-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口径”决定地方债规模

  徐冰

  这几乎是可以预见的结果。国际评级机构穆迪7月5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国家审计署刚刚发布的中国地方债务数据有可能不准确,他们通过不同来源数据的比对分析认为,审计署可能遗漏了3.5万亿元的地方债务,并且其中的四分之三可能变成不良贷款。

  地方债务被视为中国经济的一颗定时炸弹。而为了绕开地方政府不能直接举债的规定,各地成立了名目繁多的融资平台公司。缺乏监管且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贷款,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大旗之下出现极度膨胀,关于中国究竟有多少地方债务的各种猜测不绝于耳。也许是为了化解外界对此的猜测,6月27日,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

  鉴于国家审计署的地位,这一数据显然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而尤为重要的在于,审计署的数据显著低于外界的预期,市场一时间弥漫着一股乐观的氛围。此前,由于对地方债务规模说法不一,市场对这一定时炸弹持有深深的顾虑,担心地方债务危机一旦爆发,将严重影响银行系统,并顺理成章地影响经济增长。审计署的报告显示地方债务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之内,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顾虑似有杞人忧天之嫌。

  但是穆迪的报告却提醒人们,杞人忧天未必操心过度。穆迪的数据来自于对中国央行和银监会不同数据的比对。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约9.1万亿元;而根据央行前不久发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市场估算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近14.4万亿元。央行和银监会的数据所出现的巨大差异,当时就引发了外界的质疑。而通过不断的披露,目前一般认为,数据出现较大差异源于统计口径不同。

  这是一个能够理解的解释。统计口径以及统计方法的些微差异,完全可以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人们已经认识到,央行的数据依据的口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银监会的口径则是“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仅从这一点点的差异上即可看出,央行的统计范围要远远大于银监会。可是让人难以琢磨的却是,审计署报告所依据的口径同样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但数目却比央行的统计少了3000余家,其直接结果就是,审计署的审计范围大大缩小。

  这就是审计署的数据必定遭到质疑的原因。其实,审计署的报告出台之际,这种质疑就随之产生,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穆迪的报告不过将这种质疑显著放大,而其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身份和地位起到了巨大作用。

  审计署的报告是一份措辞限定极为严格的报告,这从报告的标题即可见一斑。报告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细分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三个部分,而敏锐的观察者立即指出,言下之意,这10.7万亿元其实是中央政府认可的债务。那么,是否有中央政府不认可但的确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呢?就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

  穆迪在其报告中表示,由于存在可能被审计署遗漏的巨大地方债务,且目前尚无解决该问题的明确计划,其对中国银行体系的信用展望可能会转为负面。这种表态对中国银行业具有不小的杀伤力,而且很容易导致“做空中国”的质疑。实际上,所谓外资有可能借中国银行业出现危机而抄底的声音也已流传开来。这种借口早已不新鲜,地方债务与中国银行业紧密相联,只要“口径”存在不同,就必定出现对于银行业的忧喜交替,而借助这样的起伏牟利,已经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