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新华网北京7月12日电 (记者 朱继东) 中国下半年钾肥谈判整体结束,确定了下半年钾肥进口价格每吨上涨70美元。消息传出,有人士质疑谈判中化化肥牵头组成的联合谈判企业故意抬高价格,并认为是其垄断造成了高价格等。那么,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记者12日专访了多年来参与钾肥进口价格谈判的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明伟。他明确告诉记者,虽然在全球钾肥价格上涨导致中国下半年钾肥进口价格有所上涨,但中国依靠钾肥进口价格联合谈判机制依然保持了全球“价格洼地”的优势地位。冯明伟同时呼吁,国家应尽快建立钾肥专项淡季战略储备机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用世界7%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粮食生产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化肥是“粮食的粮食”,作为“肥料三要素”之一的钾肥则是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基本物质资料,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作物抗逆性,并且通过平衡施肥、科学配比可以有效提升氮、磷肥料利用效率。按我国农业部门推荐的氮磷钾施肥1:0.4:0.3配比计算,我国实际钾肥年需求量应该超过2000万吨。但由于我国钾资源储量较低,开发速度快,同时500万吨左右的国内产能仍不可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我们必须依靠一定量的钾肥进口以保障国内钾肥供应。根据海关统计,我国近几年的进口数量为:2003年623万吨,2004年718万吨,2005年883万吨,2006年705万吨,2007年941万吨, 2008年514万吨,2009年198万吨,2010年524万吨,2011年进口量预计将达到600万吨。而国际钾肥生产的高度垄断又造成市场价格的垄断,全球钾矿储量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南美、中东和亚洲的泰国等国家,其中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四国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92%。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以色列、约旦六国的产量占全球的88%,而世界五大钾肥生产商的氯化钾产能占全球的65%,出口量占全球的80%以上,形成了高度垄断。这些企业紧密配合形成全球钾肥的价格联盟靠推高钾肥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就造成了中国粮食生产对钾肥进口的依赖,使得每一次钾肥进口价格联合谈判倍受关注。
中化化肥牵头组成的联合谈判企业是在故意抬高价格吗?冯明伟告诉记者,钾肥的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农业的安全,为保证国内钾肥供应资源和价格稳定,商务部从2005年底开始建立了“政府指导、商协会协调、企业联合对外”的钾肥进口价格联合谈判机制,以达到“一个声音对外”,争取最大国家利益的目的。联合谈判机制避免了多头谈判、多头对外、缺少政府主导和商会协调、易于被外方各个击破、趁机不断抬高进口价格的风险。“在不利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正是依靠钾肥进口联合谈判机制确保了中国钾肥进口‘价格洼地’的地位。我们这次谈判非常激烈,从对方开始的510美元报价一直往下压,中间因为分歧太大导致谈判几度中断,最后实际上只有450美元的进口价格能谈下来是非常艰难的,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企业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所以,我们不知道有些人是怎么得出我们故意抬高价格的结论的,也不知道其用心何在?”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和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07年进口钾肥平均到岸价格每吨243美元,同期印度价格为275美元、东南亚地区价格为350美元、巴西价格为350美元;2008年我国进口价格虽然每吨上涨到600~650美元,但也明显低于同期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价格,这些地区进口价格都超过每吨1000美元;2010年中国进口价格为325美元,同期印度价格为460美元;2011年1月,联合谈判企业在联合谈判机制的指导下,再次抓住机会与供应商达成380美元的进口合同,再次确保了我国钾肥进口全球市场价格“洼地”的优势地位,6月底确定的450美元的进口价格虽然在380美元的基础上上涨了70美元,但是相比于巴西、北美560美元左右的价格而言,中国450美元的进口价格仍然是同期市场的最低点,这为减轻农民种地和企业生产的负担和成本奠定了基础。
冯明伟指出,对比钾肥联合谈判的成果和铁矿石联合谈判的结果可以看出,进口渠道的适当集中有利于提高谈判的话语权。实践证明,中国的钾肥进口联合谈判机制运行比较成功,多年来在国际钾肥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始终保证中国在全球的钾肥“价格洼地”地位,得到了政府和行业的肯定,为保障中国农民的利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在钾肥进口联合谈判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其垄断造成了高价格吗?冯明伟告诉记者,中化化肥作为钾肥进口的主渠道之一,始终以一个国有骨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恪守保障国内钾肥供应稳定,力保中国钾肥进口低价区地位,维护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的使命。中化化肥凭借多年来在钾肥进口贸易、钾肥国内流通领域的经验同加拿大钾肥公司,白俄罗斯钾肥公司、阿拉伯钾肥公司等主要钾肥供应商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在进口谈判中充分掌握国际、国内市场的相关情况,为国家钾肥进口努力争取最优质货源和最优惠的进口条款。2001年-2010年的十年间,中化化肥累计进口钾肥超过3000万吨,为保障国内钾肥稳定供应起到了关键和决定作用。特别是在2003-2008年,国内复合肥行业产能快速扩张、钾肥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中化化肥通过稳定增加海运钾肥进口、大幅增加边贸进口等方式保障国内钾肥供应稳定。“目前我国的钾肥供应格局基本是以盐湖、罗钾、青海小厂钾肥、中化、中农、中海化学及边贸进口为主要构成的多元化供应格局,中化只是约占进口钾肥供应比例的17.5%。因此,国内供应垄断的说法是不存在的,而说中化垄断也无从谈起,钾肥垄断推高粮价之说更是无稽之谈。”
冯明伟同时透露,为摆脱国际供应商的垄断,中化化肥也正在积极获取境内外钾肥资源。并且,中化化肥作为中国最大的钾肥进口和供应的企业,多年来致力于农用钾肥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由于农用钾肥在保证农产品品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化化肥根据我国南方和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土壤普遍缺钾的状况,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便从加拿大引进天然矿质的红钾,在南方八省主要农产区经过了近40年的推广示范施用,使“中化农用钾”品牌已深入人心,成为农民不可或缺的农业生产用钾的首选。根据农业部种植业司2009年数据表明,1公斤钾肥能增产粮食约5.8公斤框算,中化农用钾30多年来为中国粮食增产约1亿吨。
针对目前国际供应商垄断加强的趋势,如何才能有效提升我国进口的话语权呢?冯明伟经过多年调研后呼吁,国家应尽快建立钾肥专项淡季战略储备机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在历年的进口联合谈判中,主谈企业的钾肥库存储备在保障春耕供应、缓冲谈判压力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化化肥作为国家钾肥进口的主渠道和联合谈判的主谈企业,深感责任重大,每年都为来年春耕及新进口谈判保留一定数量的战略库存。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初始,面对国内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国际供应商强势的限产保价局面,中化化肥本着对国家、对农民负责的原则,并没有降价甩掉库存,而是坚定地把高成本库存作为与外商谈判的筹码。在供应商强势限产保价,我国近一年没有新增进口的情况下,中化化肥有节奏的释放战略库存,始终保证国内钾肥供应,为联合谈判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在年末抓住机会以每吨325美元到岸价成交,使我国再次成为全球进口钾肥成本最低的国家。但是,这部分库存也在2009年国内市场价格下滑过程中给中化化肥的经营带来巨大压力,形成了巨额亏损。我国钾肥进口价格‘洼地’地位得益于钾肥进口联合谈判机制,也得益于钾肥生产流通企业进行的库存储备。因此,针对日益集中的国际钾肥垄断格局,国家有必要建立钾肥专项淡季储备机制,通过‘淡季储备,旺季调节’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平抑国内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而且可以增强钾肥进口谈判的话语权,并可以增强国家对钾肥行业的调控能力。同时,将钾肥储备由企业经营行为上升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有利于实现国家对钾盐行业的调控,维护健康、有序的行业发展环境,有利于科学规划国内钾肥的生产和流通,实现国内资源效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