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来自上海可口可乐饮料公司的零度可口可乐原液,在台湾被检出了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台湾卫生署已禁止该批可乐原液进入台湾地区。7月17日,食品安全专家和可口可乐公司均称该防腐剂在内地属于合法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7月18日《新京报》)
崔中波
即便食品安全专家、可口可乐公司带着强韧的脸色和底气,言之凿凿地表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在内地添加合法且安全,估计公众听着也比较“震撼”,一项据说“会造成肠胃不适,皮肤、黏膜发炎,以及产生女性荷尔蒙”的防腐剂,一款在台湾被查超标、勒令禁止入内的饮料,在内地却摇身一变成了“无害”产品,难不成内地公民是金刚之身,百毒不得入侵?
事实上,类似的“腔调”公众早就屡见不鲜了。2010年7月,麦当劳的麦乐鸡在美国被发现含有两种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对苯二酚”,而麦当劳中国公司回应称,这两种物质符合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今年4月,来自瑞典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雀巢等品牌生产的部分婴儿食品含有砷、铅等重金属物质,存在安全隐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后通报,在华产品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中国标准。
除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外有别”之外,更可悲的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有些内容长期“原地踏步”,年限甚至长达二三十年之久,特别是一些国际标准中本该有的检测项目,我国国标中却没有。比如对于牛奶,国际上有判断牛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奶牛“体细胞”的检测项目,而我国却没有相关规定;对于常用2000余种食品添加剂,有检验标准的也只占四成等。
对于现有国标的“内外有别”,以及“发育不全”,相关人士和部门给出的理由多多,比如,温情的“膳食结构有异论”、铿锵的“现有国情决定论”、困惑的“技术无法检测论”,还有匪夷所思的“没有必要检测论”等。耳朵都听得磨出了老茧,却难见大刀阔斧的改革,诡异的是,某部门还声称“加入WTO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
于是,在“基本一致”的虚幻美景下,宽泛标准的洼地效应凸显,一方面,越来越多跨国企业把不合格的“洋食品”大张旗鼓地推入内地,而一旦出现问题,便把符合国标当成托词,对消费者“傲慢无礼”;另一方面,国内食品行业乱象丛生,染色馒头出炉、瘦肉精猪肉上市……而正规企业也要“摸高”才能进入国外市场,出现了“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出口合格率99.8%以上,内销食品却只有90%”之怪现状——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渐渐成各家企业利益交换的筹码,不被关心,任意践踏。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某种程度上说,食品安全的标准犹如“技术壁垒”,是保护自己民族产业、国民健康的“先行利器”,其从严从紧,于国于民善莫大焉,但愿历史上教训颇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当下的“零度可乐”事件,能够唤回监管部门对旧国标、落后国标的“零度容忍”,对太过于宽松的国标做一个彻底的“清算”,实现与国际的“零距离”接轨——说到底,这是万千民众的诉求,更是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