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美债博弈今晚闯关 奥巴马重大协议有何玄机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5日 09: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世华财讯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世华财讯]随着希腊第二轮援助方案的出台,市场目前的焦点大都转向美债上限谈判问题。8月2日美国大限逼近,为给法案制定及实施留下缓冲时间,总统奥巴马已经定下今日(7月22日)为解决问题的最后期限,结合到奥巴马日前曾表示“在推动利用当前的独特机遇达成一项重大协议,使美国经济在未来几十年获得稳定”,今日的谈判结果更加引人瞩目:这一项“重大协议”有何玄机?

  1、提高国债上限

  美国绑架了全球,但同时也被美债所绑架。长期以来寅吃卯粮的财政习惯,加上本轮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债务问题已经日益严峻。尤其是近10年以来,美国债务如滚雪球般增长,14.29万亿美元债务上限目前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96%。平均下来,每个美国人都负债达4.53万美元。

  就最近的谈判来看,民主党和共和党高层在提高债务上限这一点上是不存在分歧的。奥巴马总统的白宫预算办公室主任雅各布·卢说:“国会的所有领导人和总统本人都承认,我们必须提高债务上限,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雅各布·卢说:“事情总要到最后时刻才能得到解决,这实在有些不幸。有时甚至连结果也没有。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的位置,我们应当完成我们的工作。”参议院第二号共和党领导人凯尔也表达了类似的信息。他说:“美国不会欠债不还。在这个商谈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削减开支,还有待探讨。”

  而且从历史上看,提高债务上限也是美国政府的家常便饭。据统计,自1962年以来,美国已74次提高了债务上限。

  2、取消国债上限

  对于日益膨大的美债雪球而言,仅仅是提高债务上限恐怕还不是最优的选择。评级机构穆迪和“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就是这一观点的拥趸。

  穆迪18日建议美国取消政府债务的法定上限,以减轻债券持有人面临的不确定性。穆迪表示,这个限额给政府履约能力构成了“阶段性的不确定性”,尽管削减债务通常有利于信用风险评估,但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上限的存在增加了美国违约的可能性。

  “股神”巴菲特同样建议美国政府取消人为设定的债务法定上限。面对近期美国政府和国会为了调高举债上限而争吵不休的僵局,巴菲特日前表示,人为制定国债上限正是引发白宫和国会朝野分裂的祸根,为此争论不休简直是浪费国会时间,美国政府最好完全摆脱举债上限的束缚。

  3、达成临时协议

  虽然债情紧迫,但鉴于两党一直就削减赤字的方式及规模这方面的问题争执不下,因此在7月22日的最后期限可能并不足以促成两党消除分歧。但是从白宫日前的一份声明来看,今晚可能达成临时性的协议。

  白宫20日发表了一份声明,称如果白宫和国会领导人需要更多些时间来最终确定削减赤字的计划,为避免美国出现债务违约,奥巴马不会拒绝临时性上调债限的计划,但条件是必须达成“规模显著”的长线削赤协议。

  分析指出,若两党依旧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为避免违约担忧给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白宫提到的有条件达成临时性的协议可能成为现实。

  4、放任债务违约

  放任债务违约?美国政府会吗?不会吗?

  持肯定意见的人是出于常规战略思想,美债违约美国的威望和信誉可能受到影响,波及美元储备地位,并可能引发全球的金融海啸,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是在美国经济繁荣的年代,冒这个险当然不值得!但现在是欧美领跌全球经济,而新兴市场则相对强劲,在这“背水一战”的当下,美债违约并非完全不可能,因为美国可以借自己的地位让全球一起为美债危机买单。

  看看尼克松在上世纪70年代的表现吧。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当时好像也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但确实是发生了。

  “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美国前财长康纳利的这句名言可能让美债违约更加有恃无恐。分析指出,美国债务违约将导致海外投资者大举抛售美元计价资产,进而推动美国利率水平大幅上升并破坏美国经济复苏。但同时,各国金融市场以及全球经济也将受到波及,因为美国国债收益率是许多公司债、新兴市场债券和消费者贷款利率的制定基准。

  熟悉现代经济学的人应该都知道,美元和美元债券是全球风险最小且流动性最好的投资品种,这几乎已成默认的真理。但现在,包括美国朝野上下已经开始对这个信念动摇了。费城联储主席普罗索(Charles Plosser)昨日就曾表示,美联储过去数周一直与财政部密切合作,商讨美债一旦违约的应急计划。对冲基金也宁抱现金而不冒险,即便是叱咤风云的大鳄索罗斯也信奉“现金为王”,暗示美债这趟浑水确实有点深!

  (向坤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