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南方稀土上演三足鼎立 价格飙涨殃及新兴产业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6日 09: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一个月前,对于国内稀土资源来说,如果说北方内蒙的开采力量相对单一,那么南方的力量则显得有些“诸侯争霸”的意味。如今,随着中铝布局广西、五矿入主江西、中色进入广东,南方稀土的“三分天下”格局已经初显。目前,对于下游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来说,如何化解稀土价格上涨过快的负面影响才是“正题”。

  南方稀土“三足鼎立”格局初显

  近日,中铝广西稀土开发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这意味着中铝对广西布局的开始,加上五矿集团入主江西,中色入主广东,至此,南方稀土宣告“三足鼎立”的态势初显。

  据了解,目前广西已经探明的稀土资源储量达110万吨,并且成为全国为数甚少没有规模开采的地方。业内人士透露,鉴于诸多已经开发的省区存在非法开采、冶炼分离、无序扩张、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此次广西开采权最终敲定只给了一张。

  中铝广西有色稀土开发有限公司最终由中铝控股,根据其目标规模,公司将力争3年内投资达到20亿元,实现销售额35亿元、利税8亿元,争取5年左右使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上市。

  相对来说,五矿入主江西则要复杂一些。由于产地分散、开采量小,几年前江西一度曾经拥有采矿点1000多个,几大央企外加像赣州稀土矿业公司和江西铜业等当地的开采力量,相互之间交叉纠葛,同时也为盗采与走私现象增加了机会。

  5月1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用1-2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使南方离子型稀土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这基本为南方稀土的整合方向“定了性”。

  在江西赣州,当地近100家民营企业一直瓜分着稀土分离的“蛋糕”,年分离能力接近4万吨,但大部分企业一般只有数百吨的分离能力。赣州稀土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赣州制定的“门槛”标准可能将达到1500吨至2000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民企将被淘汰出局。

  三大“诸侯”之一的中色股份在7月上旬有所动作。7日,中色股份与宜兴新威集团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色稀土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双方在完成10亿元出资后中色稀土有望控制国内17000吨/年稀土分离产能。

  至此,南方稀土“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初显雏形。华泰证券分析师叶洮表示,相信国内稀土业寡头竞争的格局即将出现。

  稀土价格飙涨 风电、节能灯受累

  一边是各方“诸侯”的博弈,另一边则是稀土价格疯涨带来的种种影响。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发布上半年全国工业通信业运行形势时坦承,“稀土价格的快速上涨影响了一部分用户企业的使用”。

  据上海有色网的报价,金属钕21日的报价175万—180万元/吨,虽然比6月中旬180万—190万元/吨的报价略有下调,但较今年年初约32万元/吨的报价仍上涨超过5倍,其它稀土产品如氧化钕、氧化镨等也相类似。

  朱宏任表示,对于稀土价格飙涨,主要是由于过去稀土的价格中并没有体现“环境和资源的成本,远远偏离它应有的价值,现在稀土的价格回升,有一个它本身合理的方面”。

  稀土分析人士韦赤善也表示,稀土价格回调主要原因是前段时间稀土价格虚高,实际并无多少成交量,而现在炒家准备出货,因而出现价格下调的现象,但也属于“正常的小范围调整”。

  然而,稀土价格疯涨殃及新兴产业,特别是风电产业这一“池鱼”。据了解,永磁材料是风电机组的主要原料,而稀土约占永磁体原材料成本的30%。稀土价格飙涨,让风电企业生产成本骤增。

  不久前,中金公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作为风电机组的原料,永磁材料现货价格从每公斤100元升至700元,这相当于每台1.5MW永磁直驱机型成本每千瓦增加400元,成本的增加将导致风电毛利率降低10%以上。报告特别指出,成本上涨将导致风电机组厂商金风科技被迫提价,但“一旦提价就将丢掉较大的市场份额,引发销量大幅下跌”。

  业内人士表示,在成本上升和市场增长放缓的双重影响下,国内风机企业上半年出现的利润下滑情况或将进一步恶化。

  除风电外,节能灯也是稀土的下游产业,稀土价格上涨也让节能灯“有所受伤”。根据中投顾问发布《2011—2015年中国稀土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受上游荧光粉价格节节攀升的影响,如果下游节能灯公司不能顺利传导成本压力,公司的利润水平将“大大受到影响”。

  业内专家表示,稀土价值回归从短期看会影响部分产业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督促新兴产业通过进一步自主创新、改进工艺来达到降低成本,从而使起步不久的新兴产业实现“集约化生产”。 南方日报记者 彭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