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截止到25日18时,“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已造成39人遇难。虽然这次动车追尾可能是由于雷电破坏了动车的动力系统,导致刹车不及时才酿成后果,但把原因仅归咎于自然因素的解释,显然已不再有任何说服力。
在“7?23”特大事故发生前,因受大风雷雨天气影响,运营不久的京沪高铁供电线故障已经连续数次中断供电,高铁受雷暴雨影响的安全隐患接二连三地显现,铁路部门为何不紧急“停车”排查事故原因,却任凭列车带着隐患行驶?特别是短期内5次故障已经引起媒体和网友对高铁安全性的强烈质疑,竟然没有唤醒铁路和安监部门更高的安全警示。
对此,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表示,京沪高铁开通以来,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设备处于磨合期,出现了一些故障,不影响安全。既然是设备处于磨合期,试运行其间,就应该以成千上万乘客的安危做赌注吗?为何不等到安全保障完善后再上客运营?难道铁道部的“脸面”比顾客的生命还高贵吗?
虽然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设备,但雷电是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如果高铁不堪雷击,还有什么安全保障可言。因此,“7?23”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绝非偶然。
近两年时间里,中国高铁大有多上快上之势。行驶速度第一,长度第一,发展速度第一。而现实是,我国高铁的历史非常短暂,一系列技术问题和安全问题并未成熟,在建造中存在一些遐次和技术漏洞在所难免,但绝不能轻视与放纵问题的存在。面对许多专家就此提出的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铁道部不但没有认真吸纳,反而高调辩解。
早在今年2月份,某退休铁路工程师就已经看出了中国高铁的缺陷。他坦言:我这辈子出门坚决不坐高铁。同济大学孙章教授在今年初就曾告诫,高铁需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首先一定要具备安全性。日本新干线自1964年运行至今,46年零事故,就是一种考验。
应该说,高铁在防范自然灾害能力、单车应对意外险情能力、调度能力、应急措施等方面,都没有做到与高铁相适应的“快速运转”。这种一味追求高速度、高增长,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必然会在现实的轨道上“翻车”。
表面上看,此次高铁事故暴露出高铁供网系统设计防雷雨不足、对地方天气预报预警重视不够等问题。天气现象只是外因,而系统设计与技术管理方面的不足,可能是内在原因。同时,也不排除人为因素。这说明,无论从设备质量保证,还是运营管理,安全应急保障等方面,都与高速度不相称。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高铁发展的“速度”不能超越客观规律。“7?23”特别重大事故背后,还暴露出不少官员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恶习依然严重,暴露出不少建设人员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只是空谈。而其背后必然隐藏着许多罪恶的利益。中国对日益增多的安全隐患与事故责任的查处,已经到了大动干戈的时候了,还必须以高铁一样的速度。(周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