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国际信用评级市场呼唤“鲶鱼”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1日 11: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国际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鲶鱼效应”讲的是渔夫为防止沙丁鱼在长途运输中死亡,将这种生性好动的鲶鱼放入其中“搅局”的方法。笔者认为,在被“三大”垄断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竞争格局中,我们需要的也是几条“鲶鱼”。

  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备受世人诟病的原因在于,它们摒弃了客观的视角,逐渐异化成为美国政府的政治工具。

  有评论人这样控诉三大寡头的“罪状”:

  其一,三大寡头在政府的庇护下既当运动员,也当裁判员。2003年,由于德国反对伊拉克战争,标准普尔将包括德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公司在内的一些德国企业信贷评级降至垃圾级,蒂森克虏伯的股价因此跌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这令德国人愤怒不已。“巧合”的是,澳大利亚全力支持美对伊动武,标准普尔将澳外汇债券评级升至最高级。

  其二,它们既是裁判员又是利益分享者,三大评级机构收取巨额评估费,拿人钱财自然要替人消灾。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行业的各种“有毒资产”就是被它们贴上了“合格”标签。

  其三,出卖道德和灵魂,而为此付出的成本极低。一个自身都无信用的机构居然在为全世界评级信用,这只有在美元霸权历史背景下才会产生。次贷危机发生后,穆迪的高管承认,“我们不像是在进行职业的评级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魔鬼来换取金钱。”

  追溯历史,这些罪恶利益来源于三大寡头的垄断地位,这一地位的形成又依仗于美国强势政府的认证。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三大”备受诟病。因此,要想打破目前的寡头格局,防止三巨头利用垄断地位丧失廉耻和信用,就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在评级业建立自由竞争的格局。

  笔者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应进一步降低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进入障碍,从而为监管目标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资源;第二,进一步减少评级机构在信息公开方面的障碍,以使评级业新进入者能提高评级质量,使投资者能快速了解各个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和质量,比较评级机构如何评级和其准确性,并且能使一些小的、新的评级机构通过数据对比更有效地证明其先进性,从而增加新入市者的声誉。

  欧洲的“动作”和中国率先推出自己的评价结果已经让我们看到曙光,这些“鲶鱼”虽然在短期内并不足以撼动整个竞争格局,但起码提供了一种摆脱英美评价体系束缚、更准确反映各国情况参数的可能。

  中国有句古话:得人心者得天下。国际信用评级领域莫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