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三大评级巨头”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1日 11: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国际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它们为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政府和个人等各类经济主体,以及债券、股票、基金等金融工具的发行主体进行风险综合评估,为其履行相关经济承诺能力和可信程度打分,并以简洁的符号表示其信用等级。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有美国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家公司。它们的垄断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呢?

  三大评级机构何来

  标准普尔由普尔于1860年创立,彼时欧洲的投资者对于自己在美国新发展的基础设施投资的资产需要更多的了解。于是,标准普尔的始创人普尔顺应需求开始提供金融信息。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标准普尔凭借其“独立、严格”的分析及其涉及股票、债券、共同基金等投资品种的信息逐渐奠定了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如今,标准普尔员工总数超过5000人,业务机构分布在19个国家和地区。标准普尔为投资者提供信用评级、独立分析研究、投资咨询等服务,其中包括反映全球股市表现的标准普尔全球1200指数和为美国投资组合指数基准的标准普尔500指数等一系列指数。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标准普尔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

  穆迪公司的创始人是约翰·穆迪,他在1909年首创对铁路债券进行信用评级。1913年,穆迪开始对公用事业和工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目前,穆迪在全球有800名分析专家,1700多名助理分析员,在17个国家(地区)设有机构,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穆迪于2001年7月在北京设立代表办事处,开拓中国业务。

  惠誉国际是带有欧资性质的国际评级机构,1913年由约翰·惠誉创办。惠誉国际在全球设有4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1000多名分析师。其业务范围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国家、地方政府和结构融资评级。迄今,惠誉国际已完成1600多家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评级,1000多家企业评级及1400个地方政府评级,以及全球78%的结构融资和7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评级。惠誉在美国市场上的规模不及其他两家评级公司,但在全球市场上,尤其在对新兴市场的信用评级方面,惠誉的敏感度较高。惠誉于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并于2003年6月在北京成立代表处,主要从事资料的搜集、研究、报告、宣传等工作。

  三大评级机构的业务各有侧重,标普侧重于企业评级,穆迪注重机构融资,而惠誉则更侧重于金融机构的评级。

  从自由竞争到寡头垄断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信用评价市场处于高度自由竞争的状态,此时的信用评级对象仅限于对已经发行上市的债券,评级机构仅靠向投资者出售评级报告艰难为生。随着上世纪30年代的金融改革,监管当局对债券进行“投资级”和“投机级”的严格区分,这极大地刺激了信用评级的需求。随后,信用评级业出现了一个显著变化,即信用评级从债券二级市场拓展到一级市场,债券发行人在发行债券之初就主动要求信用评级,以此作为“良好品质”的保证。

  1975年,SEC出于监管目的制定并运用“全国公认统计评级机构”制度,对美国信用评级业实施监管,通过认可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被认为具有较高可信度和公信力。“这种做法对信用评级业的刺激作用是空前的,在这些所谓的监管特许下,以前多少具有资源性质的信用评级变成了为官方所支持的‘准强制性’评级。”一位不愿具名的金融人士说。

  然而,SEC的监管特许为信用评级也构筑了一道不可侵犯的准入壁垒。因为SEC自1975年提出并实施这一制度以来,除了当初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普三大信用评级公司外,基本没有再指定其他的公司——“三大”的垄断格局初步形成。

  1997年,继美国证交委公布加入该组织的标准后,再没公布新的标准,这就形成了信用评级行业目前缺乏竞争、滥用权力和利益冲突三大弊端。

  事实上,垄断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这意味着评级机构无须再像早期阶段那样靠出售“声誉”艰难为生,在没有强有力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只要他们做得不太离谱,采取短期化行为无疑是更具现实诱惑的选择。更可怕的是,寡头效应也意味着强大的资本市场话语权,即他们有可能向一些小公司施加评级压力以获得超额利润——正如只要钞票够多,“三大”会给一个“垂死的病人”开出“健康良好的体检证明”一样荒谬。

  公开资料显示,在雷曼兄弟倒闭前数天,穆廸曾给该投行的债务以“A2”评级;而在美国国际集团(AIG)2008年9月被美国政府接管前一个星期,穆廸还给该保险巨头无保担债券“A3”的评级。在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评级机构通过给有毒证券资产(主要是次级房贷)提供高评级赚了个盘满钵溢,总收入由2002年的30亿美元升至2007年的60亿美元,其中穆迪的盈利在2000~2007年间上升了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