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记者 刘先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2011年《社会建设蓝皮书》指出,“十二五”期间按照目前每年常住人口增长60万计算,未来5年北京人口将达到2260万人,远远超过2020年把北京城市人口控制在1800万以内的目标。不少专家呼吁,北京分流一部分人口和产业已经迫在眉睫,这一转移也将给京津冀都市圈的卫星城建设带来新契机。
日前在北京平谷区举办的区域发展国际论坛上,记者就如何建设京津冀都市圈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
分散北京产业、人口压力不能靠“摊大饼”,周边应形成功能齐全的卫星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认为,城镇化是我国“十二五”的重要战略。就城市化发展来讲,在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在北京,怎么解决人口分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表示,北京是整个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目前北京正在向世界城市的方向健康发展,但也要看到局限性。“北京城区已经不堪重负,资源承载能力,一些社会管理能力,已经跟不上世界城市发展的要求。”李稻葵说。
如何分解北京的功能、分散北京的一部分人流呢?侯云春认为,如果在北京、天津的郊县或者河北周边的一些城镇单纯搞一些住宅,建一片“睡城”,这样的思路并不可取,只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的负荷。
“京津冀县域经济必须以就业为支撑,使这些地方成为集工作、生活、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比较齐全的新的城市服务中心。”侯云春说。“北京城区的一部分高素质劳动力进来,成为反磁中心,或者叫卫星城。”
全国百强县京津冀地区仅占4席,京津对周边的积聚作用大于辐射作用
京津冀都市圈被视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但令人尴尬的是,除了北京、天津两座核心城市之外,鲜有可以称道的城市。
今年发布的2011年全国百强县中,长三角地区有50个县(市)上榜,占据半壁江山。而京津冀都市圈中,只有河北迁安、遵化、武安和北京密云入榜。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都有一批富裕的城市群,而京津周边大多是“穷哥们儿”。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认为,北京最近几年大力发展通州、大兴、亦庄等新城,但因为这几个新城与主城区距离太近,也没有明显的差异化发展思路,没有很好地起到分解人口和产业的作用。
为何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相对滞后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施祖麟认为,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北京、天津城区发展大大超出周边地区,各种生产要素向北京、天津集聚的效应十分明显。北京、天津对周边资源的积聚作用大于辐射作用,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空吸效应”。此外,他认为,京津冀都市圈内,政府主导的投资占比较大,民营经济的活力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还显得不足。
周边县域要与京津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不能仅仅热衷房地产开发
有专家认为,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特色不突出,产业承接能力不强,这一地区产业梯度落差过大,甚至形成“产业悬崖”,很难形成平稳衔接的产业链条。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指出,周边县域在吸引项目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现在很多京津冀县域经济产业比较零乱,片面追求大而全,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部分周边地区不甘于给京津做配套,还有一些地方热衷于开发房地产,这些观念必须转变。”陈秀山说。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顾强认为,各地必须要大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产业环境非常重要,这是产业集群的基本要求。现在很多地方搞产业集群,出现一个突出现象,那就是坏企业赶走好企业,这样的产业环境显然不行。”
陈耀认为,要完善目前的产业布局,促进地区间产业合作,京津冀之间亟待建立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和机构,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
顾强还指出,各区县在产业布局上,都在规划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但一定要明白,自身在这个产业链中能做什么,优势在哪里。“有些开发区因为用地紧张,把服装企业都赶走了,以为搞电子信息产业附加值高,其实是一个误解,现在做一台笔记本电脑的附加值未必比做一件衣服的附加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