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5日讯 (记者何欣)工资上涨会加剧或推高通胀吗?曾引起广泛争议和关注的“给工人加薪将导致通胀”是否是个真命题?通胀有类别(类型)吗?有没有一种通胀类型叫“工资通胀”呢?近日有媒体刊文称“中国正进入工资通胀时期”,并称这个时期可能长达10年。然而就通胀的“类型”问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通胀本不复杂,也没有那么多类别,其无非就是流通中的货币比生产增加得更快。
“工资通胀”说认为,导致工资上涨的因素很多,物价上涨、房价飙升、劳动力供给趋紧和新一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可能推高名义工资的水平。台湾和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过,并出现了长达10年的工资高速增长时期,中国大陆目前很可能正处在这样的阶段。工资通胀推动消费增长,是结构调整的原动力之一。当刘易斯拐点已隐隐约约出现的时候,家庭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或将触底反弹,中国经济或已吹响了结构调整的号角。宏观政策调控也应区分周期性和结构性通胀因素,并分别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因应之。
周其仁认为,无论“输入型通胀”抑或“成本推动型通胀”甚至“滞胀”都经不起推敲,无法在逻辑上自圆其说。解释通胀问题,还应从最基本的常识入手,向弗里德曼问答案:某一项商品的价格上涨——不论因何而起——为什么能够推动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惟有货币偏多,某项商品的供不应求才能传导到其他商品的价格表现上。否则,粮食、生猪、蔬菜、劳力、土地、房子、首饰等任何商品价格的上涨,都不可避免地引起其他某些商品价格的下跌。口袋里只有10元钱,买糖多花了几元,买糕就只能少花几元。样样涨价还能样样都买回来,除非你控制了印钞机。
周其仁在解释“成本”和“需求”的关系时说:在实际生活中,说人工成本升得急,还不是一家又一家公司争相招工的结果啊?那是买方与买方相争,激烈程度超过了卖方。问各家公司为什么多招工?答订单多到做不过来。订单是什么?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嘛。很明白,“成本”是需求的一种表达,没有需求,何来成本?如果真的“没有超额需求”,哪里会有“成本提高”这回事?再追下去,需求还不就是“以货币表达出来的需要”?人的需要无穷无尽,仅受到货币的约束而从未感到自由。这是说,离开了货币这一关键条件,我们根本不知道成本本身又是被什么推动。因此,通胀本不复杂,无非就是流通中的货币比生产增加得更快。无端端地把通胀分出很多类别,逻辑上讲不通,徒然增加记忆负担,还可能分散治理通胀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因此没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