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首批QDII信托公司发行数寥寥无几,二次发牌求新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8日 05: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理财周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理财周报记者 张慧宇/文

  QDII产品两次主要的集体出海分别发生在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

  信托即将进入它第二次争夺QDII的行列。而这距离2006年7月QDII第一次扬帆出海,已经有5年的时间。信托的QDII相比银行、券商和基金等已处于落后地位,而第二批QDII业务资格的开放,势必会加剧QDII的竞争。

  去年初,中诚信托、上海国际信托和中海信托获得QDII业务额度,至今已有一年半时间。而如今监管部门正研究进一步放开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集合信托业务,将允许业务开展情况良好、风控体系健全的信托公司开展QDII业务。

  风控体系乃关键选择标准

  2010年初,中诚信托、上海国际信托和中海信托获得QDII业务资格。而根据国家外管局的数据,截至2010年末,国内各家机构的QDII的获批额度为683亿美元,信托系三家公司总共获批额度仅为6亿美元,占比不足1%。

  而这次QDII业务开闸,对信托公司的业务开展状况和风控体系的健全有着要求。第一批获得此项业务资格的三家公司,“最关键的是这三家信托公司的风控体系做得很到位。这也是我们业内公认的。”

  “除了这三家,我们认为风控做得比较好多是老牌信托公司,而很多都是当地的,如杭州工商信托等。”

  除此之外,监管层对信托公司参与QDII业务有着一定的门槛限制,注册资本金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可自由兑换货币的信托公司才有资格参与QDII业务,并且在外汇业务上连续两年监管评级为良好以上。而据悉,净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信托公司大约有20家。

  除了要求注册资本金、外汇业务良好外,监管层对信托公司的盈利状况也有相关规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提足各项损失准备金后的年末净资产不低于其注册资本金,并且没有受到过行政处罚的信托公司才可以参与QDII业务。

  “可以说监管层的规定还是很苛刻的,在净资本上,很多信托公司在这两年都想法增加资本金。现在大家所听到的大型信托公司一般从事地产信托比较多,而地产信托作为高收益高风险项目,所以这类信托公司是比较激进的,绝大多数都很难获得QDII业务。之前和上国投一起获得QDII牌照的中信信托,并没有获得QDII额度。”一位从事信托行业二十多年的资深人士说道。

  “可以投资一些境外的金融产品,因为信托公司本身主要做信托资金的直接的股权投资,信托业务是它的主要业务,证券业务、投行基金较多。而这个信托QDII政策,本身批得少,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上海基本上境外的资金可以合理流动到国外。”信托专家孙飞博士说道。

  信托QDII仍相当于融资平台

  此前QDII产品曾多次出海,两次主要的集体出海分别发生在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

  QDII产品在2006年的第一次出海是在《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之后,当时只有少数几家商业银行推出了QDII产品。虽然市场投资环境不错,但因为缺乏此类产品的管理和投资经验,所以这批产品的市场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个人产品甚至因为大量赎回而提前终止。

  2007年5月,监管部门逐步放开了QDII产品的投资领域与地域,多家机构跃跃欲试,有种按捺不住的冲动。这期间,单只产品募集规模巨大,建仓和调整。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致使该类产品大面积亏损。

  这也是监管层在开放QDII业务上为何如此小心翼翼。

  上国投是在2009年末首次获批2亿美元QDII额度,这也是信托机构在2007年获得QDII牌照后,第一次获得QDII额度。上国投推出了首只信托QDII,却显得异常低调平静。

  上海国际信托并非这款QDII产品的唯一投资管理方,而是和凯石投资联手打造的模式。事实上,信托公司只是为阳光私募信托产品提供了一个运作平台,并不是真正的资产管理公司。

  在QDII产品领域,银行和基金公司明显是遥遥领先。而信托公司在资产管理上的投研能力远远落后于这些机构。

  虽然说,上国投作为最早一批获得QDII业务的信托公司,发行了第一款信托系QDII,然而其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融资平台,信托系QDII的模式仍有待探索。

  “信托QDII业务的优势在于高端化和长期化。就人民币投资门槛而言,不同金融机构也不一样。银行QDII产品门槛是数万元,基金QDII产品是数千元,券商QDII为10万,而信托QDII产品至少为100万,可见其高端特征。”上述资深人士说道。

  “因为信托公司多是高端客户,相比较其它金融机构的投资者,信托公司的客户国际化的投资意识更强些,同时风险承受能力也会更高些,相对更理性些,能更好地分辨机会和风险。”

  同时,他认为,“目前国内信托业还处于初创期,信托系QDII更是一项新的产品创新,许多业务模式都在探索中,自主管理是一种路径。信托公司具有多方面的业务结构,这其实是个很好的基础。但能否在此基础上,推出新的业务模式,还要看它自己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