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7月30日,博时基金管理公司披露公告称,肖风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只担任博时基金董事、副董事长,并在继任者到岗前代理总经理职务。
继六七月份近40位基金经理离任之后,八月份短短数日,长盛、国海富兰克林、富国和银华等基金公司接连刊登了人事变动公告,长盛环球行业精选邓永健、国海成长动力潘江,均因“个人原因”辞去基金经理一职,银华货币孙健“工作岗位变动”,仅富国一家系增聘基金经理。
Wind 统计显示,2010年基金经理变动一季度发生50起,二季度发生62起,三季度发生47起。今年以来,已经更换基金经理的基金累计达到120只,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对基金投资者来说,选一只好基金很难,不如选一个明星基金经理。但基金经理常常发生更换,投资者应如何看待基金经理的变换呢?对于普通基民来说,如此汹涌的“换帅潮”会对旗下基金业绩有怎样的冲击?面对这样频繁的基金高管离职跳槽现象,该如何应对,“捂”紧自己的“钱袋子”则成了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期《财周刊》就此现象综合近期有关报告和公开报道进行分析,希望能给行业发展和广大投资者以建议。
基金经理离职潮涌
与近期清淡的股市行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金业再次开始出现离职高峰。今年以来,基金公司的高管变动进入了井喷状态,在60家基金公司中,四分之一的公司发生高管人事“地震”。与以往明星基金经理跳槽大为不同的是,如今,这个金融顶端行业的总舵手基金公司总经理甚至董事长们,正在频繁更换。
今年以来,国内基金业动荡不安,频频发生基金公司总经理离职事件。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从去年12月至今,发生总经理离职事件的基金公司多达16家,在62家基金公司中,比重约占1/4。他们分别是益民基金的祖煜、天治基金的刘珀宏、华富基金的谢庆阳、浦银安盛的刘斐、天弘基金的胡敏、民生加银的张嘉宾、金元比联的易强、万家基金的李振伟、长盛基金的陈礼华、申万菱信的毛剑鸣、长城基金的关林戈、国海富兰克林的金哲非、国联安基金的许小松、招商基金的成保良、银河基金的熊科金以及博时基金的肖风。除此之外,华泰柏瑞陈国杰、汇丰晋信李选进也身陷离职传闻。
据德圣统计,去年底至今半年多的时间内,已有12家基金公司换帅,约占基金公司总数的1/5,在2011年,基金公司高管的流动成了现今该行业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年5月底,基金高管人员变动已高达40余例,仅董事长和总经理头衔的就有近20位。据 Wind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共有98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涉及162位基金经理,其中有55位离任,各基金公司平均变更率达到20.68%。基金业十余年的发展,包括南方、国泰、华夏、鹏华、富国、嘉实、华安、博时、长盛、大成在内的“老十家”的公司总经理,已经公告离职的有8家。7月30日,博时基金管理公司披露公告称,博时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肖风已经辞职,如今,老十家已经只剩下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范勇宏还在坚守。
“博时基金肖风总经理的辞任,意味着1998年起航的中国第一代老十家基金公司已经有九家创业总经理挂靴而去。华夏基金范勇宏总经理成为老十家公司中唯一还坚守岗位的创业总经理。从国泰陈勇胜、南方熊双文、嘉实洪磊、华安韩方河、鹏华员瑞恒、长盛张佑君、大成龙小波、富国李建国到博时肖风,英雄已成往事!”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张后奇在其微博上如此写道。
行业发展遭遇瓶颈
2001年至2005年那波熊市中,证券行业受到冲击最大的当属券商;有谨慎机构预期,如果未来弱市持续,受此波冲击最大的可能是基金行业。 目前机构已经认同,国内基金行业发展至瓶颈期。根据 Wind 资讯数据显示,2007年底,中国59家基金公司的基金总份额达到了22332亿份,管理的资产总规模为32756亿元。截至2011年7月,中国的基金公司增加到了63家,管理的基金总份额为24328亿份,管理的资产总规模为23382亿元。4年间规模在缩水。
众禄基金研究中心崔晓军表示,目前多数小型基金公司面临极大的生存困境,而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大公司,想要持续保持之前的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困难。他认为,发生总经理变动的基金公司多为中小型基金公司,大中型基金公司高管变动的比例相对较小,这些高管离任的原因大多标注为个人原因、换届离任等,但根本原因还在于资产规模增长缓慢、投资业绩不佳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和股东层面的压力。 德圣基金研究董事长江赛春则表示,每个高管都有离职的具体原因,但核心问题还是股东对管理层的不满意以及公司治理的弊病。今年3月底,金元比联总经理易强在离任一个月后就公开声称,新基金公司已无路可走,业已存在的问题不解决,将会面临更严重的问题。这被认为是基金业离任高管第一次对基金行业现状公开实名发出的肺腑之言。从基金经理离职原因来看,因为个人原因辞职并离开老东家的仍是主流,此外,还有一些基金经理是公司内部调整岗位。据公告,长盛环球景气行业精选原基金经理邓永健因“个人提出辞职”而离任;国海成长动力原基金经理潘江“因个人原因”而离任;而银华货基原基金经理孙健离任则是因为“工作岗位变动”。
根据市场的猜测,基金大佬的离职往往是以下几个理由:公司业绩排名落后、公司市场份额下降、公司内部办公室政治愈演愈烈等。而业内人士认为,引起高管变动的还有一些隐性的原因,如大股东变动引起的人事动荡等等。据了解,惯常基金公司对总经理等高管的考核的确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业绩,二是市场份额。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公司在这两个因素各有侧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于基金公司的总经理而言,周旋于股东之间又要面对董事会的严苛任务,压力之大难以想象,而这压力又难以转化为动力。在市场蛋糕规模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在业绩、规模的突围上,并没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可循。
对于基金高管的离职,分析认为无外乎几种原因:任期内业绩不佳,规模增长乏力,股东权力之争,公司政治。在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看来,具体原因因人而异,但核心问题还是股东对管理层的不满意,以及公司治理的弊病。
天相投顾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61家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总规模为2.24万亿份,比年初缩水了约500亿份。若扣除掉上半年新基金首募约1700亿份,基金业资产管理的存量半年间已锐减约2200亿份,占总量的近1/10。一切都在说明,公募基金的光环已经褪去,基金行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退。与公募基金的冷清和边缘化相比,私募股权基金(PE)投资热度不断上升。在很多基金人士看来,二级市场的收益远远低于一级市场。“一个趋势是基金经理去私募基金,因为他们会炒股票;基金公司高管去 PE, 因为他们有关系。”
在众禄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韦恩源看来,整个基金行业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遭遇了行业瓶颈,公司规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经营上难以取得突破。未来五年,除了银行信贷和 IPO 以外,股权投资基金将成为中国第三大融资方式,预期未来五年中国 PE 规模将上升至万亿。这对基金公司高管来说,相对公募基金, PE 更具吸引力。一直以来,基金重视的都是规模。去年博时业绩很差,最终肖风也离去了。唯一还剩下的元老,是范勇宏,他为什么能留下来?范勇宏说:“我感觉业绩优先,始终把业绩作为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
范勇宏还说,基金是管理出来的,不是卖出来的。这句话,或许指向基金业的未来。
投资打水漂 基民很受伤
“今年我已经赎回了我所持有的2/3的基金,现在对于新基金的发行也基本不关注了。”资深基民张先生说,现在投资基金根本挣不着钱,还不如把钱存银行,又省心。
基金自出现之日起一直被老百姓认为是非常保险且具有较高回报的投资方式,深受普通投资者的喜爱,多年来因为其赚得多亏得少受到追捧。基金经理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背景,可以集中众多小投资者的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投资者与基金公司共担投资风险、分享收益。
可是,这种看似风险很小的投资方式今年却没能为大多数投资者赚到钱。
据统计,今年二季度已发行的基金合计份额缩水近500亿份,加上一季度1100亿份的净赎回量,上半年基金净赎回近1600亿份。基金公司为了发新基金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结果首发规模不大不说,打开赎回后规模锐减,根本无法带来收入增量。
“基金很难再如2006年、2007年那样大幅度赚钱了,从国外来看,市场波动本就非常小,所以不应该以牛市思维来看待基金,如果能取得正收益就是相当成功的了。”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说。
目前,由于我国投资渠道相对较少,基金投资已经是一个涉及到千家万户的话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基金投资者账户数已超过2亿户。当投资者将积蓄交给基金公司打理时,巨大的反差却引起了他们的质疑:上半年,我国基金业盈利同比减少168%,管理费收入同比却增长19%。
“如此说来,是基金公司在替我赚钱,还是我在辛辛苦苦养活基金公司?”很多网友提出质疑,基民巨亏,基金公司稳赚的局面将公募基金的收费模式再度推上风口浪尖。据统计,去年,基金业利润就已大幅缩水,基民赚到的整体利润仅约50亿元,而基金公司、银行和券商从基金资产中获得了超过400亿元的收入,是基民利润总额的约8倍。2011年上半年中国股市有如“过山车”般在高点和低点迅速转换,这样的“过山车行情”让投资者吃了不少苦头。国内一家大型网站进行的“上半年股民生存状况调查”显示,在参加投票的近24000人中,有8成以上的股民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亏损,而盈利在10%以上的股民仅占参与调查人数的10%。而在基金行业,情况也不容乐观,日前基金上半年的“成绩单”已新鲜出炉, Wind 数据显示,363只偏股型基金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只有17只基金取得了正收益,95%左右的偏股型基金出现亏损。
理性看离职 组合投资有必要
当基金经理离职潮(今年已经有120位离职)已经使投资者见怪不怪时,更具杀伤力的基金老总离职大潮又起,让投资者无所适从。对基金投资者来说,选一只好基金很难,不如选一个明星基金经理。但基金经理常常发生更换,投资者应如何看待基金经理的变换呢?
首先,被动投资的指数基金,基金经理变换对业绩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主动型基金对基金经理的依赖程度高。不过,也不能认定基金经理的变换一定会带来负面影响。根据国外基金经理变更对基金业绩影响的研究:更换掉前期业绩较差的基金经理对投资者较为有利,而前期业绩较佳的基金业绩在更换后则出现了明显下滑。
其次,要看整个基金投研团队的稳定性。有的基金公司变换基金经理属于内部变更,并非基金经理离职或跳槽,这种内部流动对基金业绩一般不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是短时间内,一家基金公司的多位基金经理离职,这种高频率的流动则容易影响业绩的稳定性。
再者,投资者需要注意公司其他基金的表现。如果该基金的业绩远远超过同一公司其他基金的业绩,说明基金公司的团队投研能力可能不强,该基金经理的能力与这只基金有极为紧密的关系,一旦基金经理离任,基金业绩可能会受影响。
面对基金经理的跳槽或者离职,基金投资者如何是好呢?是基金经理管理哪一只基金就追逐这个“明星”经理带的那只基金,还是按兵不动地长期持有已有的基金?投资者不能把基金经理与基金业绩简单地画等号,实际运作中基金经理并不能对基金的运作做出全权决策,国内基金的运作多采用团队运作模式,重大决定需要通过决策委员会的集体通过,基金经理对基金的影响非常有限。国外研究表明,基金经理对其业绩的贡献仅仅占10%至15%。所以,面对当下基金经理的频繁跳槽,基金投资者大可不必大惊小怪甚至恐慌性地赎回自己持有的基金。投资者在做出决策前,需要认真分析这支基金的投资风格是否发生了变化,从而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总之,基金经理离职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基金投资者应该有相应的理智分析,而不是盲目地赎回。
总之,投资者决策前应当认真分析基金的业绩、基金公司的情况、基金的风险情况、基金的投资风格等。这些与基金经理有多大关系?基金经理对所管理的基金影响又能有多大?德圣认为,正常的人事变动无可厚非,而一旦高管和基金经理频繁变动成为一种负的行业效应,那么,这才是基金投资人最大的伤害,而在现有的基金法规以及行业规制尚不完善的阶段,基金投资人的主动调整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理性看待高管变动,投资者不必看到基金公司总经理变更就恐慌,其对基金业绩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认为,以下几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其一,优秀基金经理的离职,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其二,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多个基金经理或者高管一段时间内连续出现离职跳槽(内部调整的不属于此列),这往往意味着基金内部制度和结构的较大问题;其三,五年内基金公司高管频繁更换,这类公司值得警惕,这往往会导致基金长期业绩较大变动,即使短期业绩很优秀的也可能只是运气因素。另外,基金经理或者高管的变动总有一定的时间缓冲,对基金业绩的影响有时会出现一定的滞后,因此,在做投资决策时,投资者有足够的时间作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