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日本家电制造真的在没落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0日 19: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报见习记者 刘孟卓报道

  日前,海尔集团公司宣布意向收购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洗衣机、冰箱等电器业务。收购的业务范围主要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涉及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具体细节还在进一步协商,预计将在今年9月底签署正式协议。

  松下出售三洋白电给海尔,再加上日系企业频频曝出一季度亏损,让我们不禁要问,昔日家电制造的领军者们真的要走向没落了? 全球家电业中日企业之间的差距到底还有多大?

  日本家电制造伤不起

  海比研究显示,在松下、索尼、夏普、东芝的财报中都提到,地震和海啸导致了公司销售减少、价格竞争激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与此同时,日元持续走强也影响了日本家电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力。

  海比科技总经理曹开彬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导致亏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的疲软。从整个世界经济来看,虽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市场有扩大内需等有利因素,但受美国经济停滞不前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的征兆已然显现出来。

  此番日本家电企业出现集体亏损的情况,国内家电业界有声音称“日本制造业元气大伤。”但事实上,虽然日本家电企业整体形势暂时不够乐观,但与中国家电企业相比,其在核心技术、管理、产品质量等方面仍处于优势地位。

  曹开彬分析道,在产业链上,日本家电从高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转型,从低利润的整机组装向高利润的产业核心部件制造转型;在产业形态上,日本家电从终端零售市场向家居、商用市场转型,这意味着日本家电企业商业模式已经悄然生变,从卖产品赚钱向卖方案、提供服务赚钱。“这已经成为未来全球产业变革的根本,”曹开彬说道。

  “出售工厂、剥离家电业务只是日系企业削减成本、控制开支的手段,正在从建工厂、卖产品的传统制造业中抽身,向更前沿的技术转型。正像IBM出售了PC业务不代表它不是优秀的IT企业,GE从全球最大的白电制造商脱身不代表其产品和技术不被认可一样,日系企业的这一转身,正是他们表面淡出家电市场,实则走IBM、GE式方案提供商道路的一步棋。”曹开彬说道。

  国内家电企业国际化之路并不平坦

  据海尔发布的新闻通稿披露,收购完成后,海尔在日本市场将实现Haier和AQUA双品牌运营;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市场,海尔在运营Haier品牌的同时,将在指定期间内同步运营SANYO品牌。这就意味着三洋将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冰箱、洗衣机市场完全撤出。“海尔做了一笔划算的生意,”通稿中称。

  对此盈联研究咨询集团副总田茂波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分析道,“对于大多数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自身有其一定的技术优势,而更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低廉人力资源等构成的成本优势。”而这并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公司永久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他们始终要面对WTO后与国际对手在这些本土资源上的对等开放。一旦如此,成本优势消失殆尽之后的持续发展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同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收购之后的品牌危机。”田茂波指出,从品牌的变革来说,从一个身份品牌转化为流行品牌,中间是有一条壕沟的,身份品牌遵循经济学上的“虚荣效应”,这类用户想的是越是别人用不起,自己就感觉越有价值。而变成一个流行品牌却正好相反,这类用户是看着别人用自己才会用,这叫“攀比效应”。收购国外品牌,就让那些以品牌为荣的用户受到了伤害,所以干脆大胆舍弃。然而新用户的培养又存在很多的困难。

  寻求突破国际化扩张一直是中国家电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成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天花板,中国企业并购国外企业鲜有成功的案例。此前TCL并购法国汤姆逊、阿尔卡特遭遇了整合难题后出现巨亏,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之后也存在数年的整合难题,多少年来,中国企业更多在“OEM贴牌”继续寻求国际化发展之路。田茂波认为,海尔此举胜算不大,风险不小,毕竟它的目标是连松下、三洋人也难完成之事——扭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