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消费调查频道 >

温商巨资改造吉林盐碱地 种出有机大米甜高粱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2日 11: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浙江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白茫茫的盐碱地,在经过长达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沉寂,如今种出了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稻谷、红彤彤的高粱……而为盐碱地画上缤纷色彩的,是六位此前根本没有种过庄稼的温商。

  从最初的运粮贩粮,到后来的租地种粮,再到眼下普遍的修建粮仓、加工粮食,现在,温商更将目光放在荒寂多年的盐碱地上。

  他们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成为高产的庄稼地,证明了温商不仅仅是炒房、炒煤的代名词,也是活跃我国粮食市场、保证浙江粮食安全的生力军。

  盐碱地,起死回生

  这六位温商创办的吉林省吉喆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专门负责盐碱地治理利用项目的投资方。而他们看中的这片盐碱地在吉林省长岭县后25村,是当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

  从长春市到长岭县后25村,需要3个小时的车程,从繁华到冷清再到荒无人烟。吉喆的盐碱地改良综合试验示范区就在一片一望无际、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后25村的80多户农民因为再也种不出庄稼,在2000年全村搬迁。这里的土壤PH均值达到10.37,属于严重盐碱化。如果这里都能够种出粮食,全国的盐碱地都将有了生命力。

  车子在光秃秃的荒地开了许久后,一拐弯,记者却看到了江南水乡熟悉的场景:一大片碧绿的水稻田。东北通常都种一季稻,眼下正是水稻抽穗期。等到国庆时期,这些水稻就能收割了。

  示范区共有7200亩,部分盐碱地已经经过两年的治理、翻整,不仅种上了水稻,还有高粱、葵花等其他农作物。去年,这些盐碱地已经小范围实验种植,产出第一批弱碱性大米。今年,这里开始大批量地种上了水稻。吉喆副总经理林德欢介绍,去年小范围试验的水稻,亩产能有400公斤,今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00公斤,丝毫不逊色于黑土地。

  能让土地“起死回生”,靠的是一种调节剂。而这种调节剂是由一位吉林市植保站退休多年的专家朱启江和东北地理所、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联合研发的。用上这种有机调节剂,即使像后25村这样严重的盐碱地,第二年也能种出水稻,第三年就能够到基准良田的标准了。

  盐碱地上产出的大米,品质如何呢?记者的午饭就吃上了这种稻米,虽然不糯,但很清香,比起浙江的晚粳米更有嚼劲。林德欢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就将大米运到上海的市场上试卖。“这里产出的大米经过检测,属于弱碱性大米,对人体有好处。大米卖到30元钱一斤,上架就卖脱销。”

  头口水,吃得艰难

  东北松嫩平原有373万公顷苏打盐碱地,其中吉林省97万公顷。近年来由于土壤沙化日趋严重,当地政府一直在进行水土维护和盐碱地治理工作,但一直收效甚微。

  “其实改良盐碱地技术已成熟多年,但没有资金,没有魄力,谁也不敢大规模整治,”吉喆董事长缪明伟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我们算是尝了头口水。”

  但头口水,向来不易喝。首先需要大量的资金。流转土地的成本并不高,但后期通水、通电、通路,足足花了他们近一年的时间。钱不断投入,但没有任何产出。而另一边,吉喆还在不断扩大盐碱地的承包面积。除了后25村,吉喆又陆续承包了两块土地,共达2000公顷左右。“仅后25村的这块试验区,三年时间总投资就超过了3000万元,如果这里的7200亩土地都能种上水稻,7000万元,怎么都跑不掉。”

  除了资金,还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在盐碱地项目之前,缪明伟从事地产业、林德欢做的是数码产品批发,吉喆的六个股东,没有一个从事过农业。但他们觉得炒房、炒煤,不再像头几年那么高利润,更关键的是,这些都是红海,有着更多资金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厮杀激烈。而农业,则是工商资本的蓝海,更何况是盐碱地这样的“处女地”,“有的做!”

  2008年,他们第一次来到后25村考察。“我还清楚地记得,去的时候正好是风沙天。站在盐碱地上,一开口说话,一嘴的沙。”但如此恶劣的环境却让缪明伟兴奋,“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越是艰难,其实越是我们的商机。”

  2009年,缪明伟和他的盐碱地改造团队进驻后25村,开始了漫长枯燥的改造试验。最困扰他的问题之一,就是人才。除了朱启江这位把心血都放在盐碱地改造的老专家,示范区只有一位硕士安详。“但我也不知道,他会在这里呆多久。”

  就这样咬着牙干着。去年,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派出专家来到这片示范区,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考察、检验,采集了大量数据、样品,经反复分析论证,对这一成就予以认可,并授予“国际生态安全盐碱地治理示范基地”称号。

  今年,吉喆的项目终于得到了国家的补助。尽管此前的投入都没办法享受到国家政策补贴,但至少以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会有一定的补贴。这让缪明伟等人信心猛增。

  万顷田,广种水稻

  机遇都是双刃剑,高风险也通常意味着高收益。这批温商的坚持,换来了市场的肯定。

  由于吉喆的盐碱地长年荒芜,不受农药和化肥的影响,一年时间内就获得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的《有机稻米公证书》,并获得中国“有机产品”标志。这让吉喆的大米去年刚进上海市场,就获得消费者的肯定,售价达30元/斤,照样销量很好。

  但吉喆的目标,远不是种出大米,卖到30元/斤就够了。缪明伟等人的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集中改造7万公顷盐碱地。在他们的憧憬中,这是一片农业集中示范区域:土地集中,大规模采用机械化装备,产品优质,且得到深加工。缪明伟说,这里将有现代化农庄、农场、养殖场和现代农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农业与工业在这里可以结合,形成整条产业链。

  在缪明伟眼中,这个“农业王国”一旦实现,成就感更大。他曾经计算过,如果将松嫩平原1/10的盐碱地改良成功,将增加粮食500亿斤,不仅对浙江这样一个粮食输入大省有着关键意义,对全国的粮食安全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吉喆在未来5年,投资将陆续达30亿元。

  缪明伟闲聊时,也谈起身边的温商,“他们也在寻求不同的转变。”新能源、环保、医药、信息、物流等产业,都活跃着温商的身影。“温商也要与时俱进,要创新,不管是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还是新管理模式,否则也会被时代所淘汰。”

  记者 张丹丹

  白茫茫的盐碱地,在经过长达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沉寂,如今种出了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稻谷、红彤彤的高粱……而为盐碱地画上缤纷色彩的,是六位此前根本没有种过庄稼的温商。

  从最初的运粮贩粮,到后来的租地种粮,再到眼下普遍的修建粮仓、加工粮食,现在,温商更将目光放在荒寂多年的盐碱地上。

  他们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成为高产的庄稼地,证明了温商不仅仅是炒房、炒煤的代名词,也是活跃我国粮食市场、保证浙江粮食安全的生力军。

  盐碱地,起死回生

  这六位温商创办的吉林省吉喆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专门负责盐碱地治理利用项目的投资方。而他们看中的这片盐碱地在吉林省长岭县后25村,是当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

  从长春市到长岭县后25村,需要3个小时的车程,从繁华到冷清再到荒无人烟。吉喆的盐碱地改良综合试验示范区就在一片一望无际、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后25村的80多户农民因为再也种不出庄稼,在2000年全村搬迁。这里的土壤PH均值达到10.37,属于严重盐碱化。如果这里都能够种出粮食,全国的盐碱地都将有了生命力。

  车子在光秃秃的荒地开了许久后,一拐弯,记者却看到了江南水乡熟悉的场景:一大片碧绿的水稻田。东北通常都种一季稻,眼下正是水稻抽穗期。等到国庆时期,这些水稻就能收割了。

  示范区共有7200亩,部分盐碱地已经经过两年的治理、翻整,不仅种上了水稻,还有高粱、葵花等其他农作物。去年,这些盐碱地已经小范围实验种植,产出第一批弱碱性大米。今年,这里开始大批量地种上了水稻。吉喆副总经理林德欢介绍,去年小范围试验的水稻,亩产能有400公斤,今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00公斤,丝毫不逊色于黑土地。

  能让土地“起死回生”,靠的是一种调节剂。而这种调节剂是由一位吉林市植保站退休多年的专家朱启江和东北地理所、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联合研发的。用上这种有机调节剂,即使像后25村这样严重的盐碱地,第二年也能种出水稻,第三年就能够到基准良田的标准了。

  盐碱地上产出的大米,品质如何呢?记者的午饭就吃上了这种稻米,虽然不糯,但很清香,比起浙江的晚粳米更有嚼劲。林德欢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就将大米运到上海的市场上试卖。“这里产出的大米经过检测,属于弱碱性大米,对人体有好处。大米卖到30元钱一斤,上架就卖脱销。”

  头口水,吃得艰难

  东北松嫩平原有373万公顷苏打盐碱地,其中吉林省97万公顷。近年来由于土壤沙化日趋严重,当地政府一直在进行水土维护和盐碱地治理工作,但一直收效甚微。

  “其实改良盐碱地技术已成熟多年,但没有资金,没有魄力,谁也不敢大规模整治,”吉喆董事长缪明伟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我们算是尝了头口水。”

  但头口水,向来不易喝。首先需要大量的资金。流转土地的成本并不高,但后期通水、通电、通路,足足花了他们近一年的时间。钱不断投入,但没有任何产出。而另一边,吉喆还在不断扩大盐碱地的承包面积。除了后25村,吉喆又陆续承包了两块土地,共达2000公顷左右。“仅后25村的这块试验区,三年时间总投资就超过了3000万元,如果这里的7200亩土地都能种上水稻,7000万元,怎么都跑不掉。”

   

搜索更多盐碱地治理 盐碱地改良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