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人民财评:美债危机是面镜子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5日 14:2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理财频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文作者:刘磊,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大学,初学历史、再学新闻。到了人民日报,当过驻站记者,干过夜班编辑,在要闻版、视点版、体育版、经济版等多个版面漂泊多年。业余时间读点闲书,也写了几本闲书《百年中国纪事》、《祭往——挽联里的近代名人》等。

  拜登走了,临走前,在川大演讲时再次对美债资产的安全作出保证,信誓旦旦地说美债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去处。政治家的保证自然不能太当真,更多的只是个姿态,但另外一方面,拜登的“自信”似乎也并非全无根据。

  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这意味着美债风险上升,美国人应该为他们发行国债支付更高的利率才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美国国债中标利率不升反降。被降级后的美债不但没有被市场抛弃,反而更受欢迎了。

  看起来不合理,甚至有些吊诡,但其实并不奇怪。市场上比美债安全性更高、收益更高的投资产品不是没有,但对于像中国这样高达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说,只有美债拥有足够大的“盘子”能够承接。换句话说,对于任何投资标的物而言,3万亿都是不堪承受之重。事实上,即便是对于中国自身经济而言,3万亿的外汇储备也太多了。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论坛上即坦言,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我国需要的合理水平,外汇积累过多,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多,增加了央行对冲工作的压力。更有评论称,我国拥有的天量外汇储备已经成了“烫手的山芋”。

  外汇储备从曾经的“香饽饽”到“烫手的山芋”,戏剧性的变化其实就发生在过去的短短几年间。早些年,外汇储备一直被认为是国力的象征。为了尽可能多地换回宝贵的外汇,国家的政策也是从多方面鼓励出口,以致于在很长时间里,“出口创汇”是众多企业孜孜追求的目标。

  检索人民日报,“出口创汇”一词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几年保持着很高的出现频率,每年都有上百篇稿件、甚至数百篇稿件中出现“出口创汇”一词,绝对算得上经济报道中的“热词”。但从2005年起,“出口创汇”在人民日报上的出现频率陡然下降到50次以下。

  如果对照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数据,会发现我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正是发生在2006年2月底,到10月底更是突破1万亿美元,此后增速越来越快。从199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到突破1万亿美元,用了10年时间;但从1万亿到2009年4月突破2万亿美元,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从2万亿到今年第一季度突破3万亿更是只用了两年时间。

  外汇储备的飙升与“出口创汇”词频的下降,两者在时间上的“巧合”,体现的是我们对外汇储备的认识在变化。

  对于一个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外汇储备几乎为零的国家(在1979年之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来没有超过10亿美元)来说,外汇当然是十分宝贵的,千方百计鼓励出口创汇更是理所应当。只是当外出储备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飙升时,我们才发现,外汇储备竟然是柄“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是国力的象征,能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但另一方面,超出正常需要的外汇储备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麻烦。首先是巨额的外汇占款压缩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意味着央行为此投放了近20万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这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通胀压力,引发资产泡沫。其次,外汇储备的激增,也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诱发贸易摩擦。

  我们为巨额外汇储备付出的代价还远不止这些。在每一块钱的美元背后,都有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血汗,以及那些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成本。我们牺牲了健康、牺牲了环境、牺牲了税收,让廉价的商品卖到全世界,才换回这么一大把美元。可等我们手里有了这么一大把美元,却发现陷入了“被绑架”的困境:除了继续购买被降级且时时有贬值风险的美债,还真没什么更好的去处,除非攥在自己手里任其贬值。

  美债危机爆发后,对美国是一片铺天盖地的责骂声。其实,责骂无济于事,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反问自己:我们要这么多外汇储备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要不惜付出环境、税收等高昂的代价来一味鼓励出口?我们的出口导向政策是不是该下决心调整了?

  美债危机其实是面镜子,照出了美国经济的顽疾,也照出了我们自身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责任编辑:周红艳

热词:

  • 美债危机
  • 镜子
  • 出口创汇
  • 外汇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