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有媒体报道,在珠海的建筑工地上,泥水工一类的农民工是以天计工资,他们的日薪是250元,在工地上最辛苦的要数抡大锤的拆迁工,日薪在250~350元之间,就连最普通的杂工日薪也涨了,去年是160元/天,目前也提升至200元/天。
这个消息估计会引起国家税务总局的高度关注。因为,这些农民工的月薪已远远超过个税起征点3500元,需要加强征缴力度。即使如此,这个行业在整个珠三角地区仍面临严重用工荒,80、90后鲜有问津,基本都是年过不惑的60后。
反差耐人寻味。
抛开这些行业不稳定、工作条件差等因素,专家将原因归咎为老龄化、计划生育引发的人口红利提前终结——拐点将出现在2015年。
显然有失偏颇。
首先,相对于养老问题,就业依旧是第一民生难题。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和农民工两支大军在劳动力市场合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展开惨烈的饭碗争夺战,用工荒往往只是结构性的。
尽管地方政府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但由于农民工在劳资博弈中长期处在极端弱势地位,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的正常增长机制远未形成,农民工只能用脚投票,提高短期报酬——如日工资来获得某种补偿。但日薪即使达到250元,也是建立在生产条件艰苦、劳动和社会保障缺失的前提上,挣的依旧是以命相搏的血汗钱。
与此同时,对这些城市新移民,地方政府采取了长期的歧视政策——比如户籍壁垒,导致农民工享受不到真正的市民待遇,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支付高额的成本。虽然近期沿海地区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广东中山、广州两市破例给为当地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办理户口,并探索出一个根据学历和工作经历来打分落户的新制度。这些进步值得欣慰,但对于各大城市数百万计的农民工而言,毕竟概率不会太高。
对于早期农民工而言,他们之所以能忍受被歧视的候鸟生活,是因为没有后顾之忧——毕竟家乡还有土地作为最后的保证,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提速,尤其是2008年后,大量农民被以某种口号褫夺了宅基地甚至耕地,“被上楼”彻底沦为失地农民,农民工只有用脚投票,索要高薪,来缓解对生活缺乏保障的焦虑。而这样不断加薪又往往成为压垮中小企业最后一根稻草。
何以彻底摆脱双输?唯有政府积极作为——一为农民工完善社保,消除歧视,赋予其真正市民待遇;二为中小企业减税并赋予国民待遇,使其真正能完成升级转型。至于资金,卖地挣的银子就不少,且泛滥的三公消费也可以适度克制——前者叫开源,后者叫节流,地球人都知道中国政府不差钱,只是真该用到刀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