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控物价、调结构、转方式取得一定进展,国民经济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近一段时期,围绕经济走势判断,各方面分歧较大,担心“滞胀”“硬着陆”“政策超调”的不少,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与稳定物价之间的关系。
类似的争论与博弈在历次宏观调控时期曾多次出现。由于中央与地方以及中央政府各部门在宏观调控中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出现博弈行为在所难免。关键是,面对种种矛盾,是追求更加均衡的增长还是继续以较高速度淡化矛盾。
把握增长、物价之间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调整的进展。只有保持平衡增长并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比价信号才能正确引导资源配置,稳定市场预期,从而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反之,如果结构失衡问题得不到解决,双顺差矛盾不断积累,也会制约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通胀风险,同时会加剧经济运行中的内外矛盾。
客观地说,当前出现滞胀的可能性不大。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6%,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还略有加快。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物价仍然在高位运行,表明经济内生增长和投资膨胀的动力依然强劲。今年以来,中央项目投资增速虽逐步下降,但地方项目仍保持较快增长。各地推动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发展的热情很高,加之保障性安居工程步伐加快以及出口的多元化等,都将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因此,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不是发展速度和政策过紧问题,仍然是结构问题。
总体看,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抑制物价总水平仍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今年以来,在流动性存量基数很大情况下,中央银行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宏观审慎性政策工具的组合,有效对冲了流动性。但也要看到,当前在建和新建投资规模大,财政支出逐步加大,加之欧美债务问题以及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因素对流动性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仍需对流动性保持高度警觉,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同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保持调控的灵活性。
一段时期以来,国际上曾有一股“唱空中国”的声音,质疑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债务累积不可持续。我们既要及时澄清国外一些人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夸大和扭曲,把各级政府的债务控制在合理水平,同时也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把对速度的追求转化到提高增长质量上来。不容否认,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速下降、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可能会有一定程度放缓。但保持相对慢一点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导致就业压力上升,也有利于稳定物价水平,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当前情况下,要更加注意通过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拓展经济增长的潜在空间。
追求更加均衡的经济增长,要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些年来,出口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种发展模式带来许多矛盾。近期全球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主要经济体增长动力不足,美欧主权债务问题突显,复苏的过程充满曲折和波动,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比较大。特别是,在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之后,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起伏较大。我们要密切关注外部经济冲击的可能影响,加强对国际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冷静观察并沉着应对,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加快以扩大消费为核心的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空间,增强抵御外部变化的能力。
追求更加均衡的增长,要引导信贷投向急需资金的薄弱环节与重点领域。目前货币信贷存量盘子相当庞大,金融机构应多在“存量”而不是“增量”上下工夫,把更多精力放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有效的信贷分配上来,放到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和金融资产质量上来,放到防范风险和保持金融体系健康稳定上来。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做好适应利率改革的各项基础工作。同时,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委托贷款和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房地产金融、民间借贷、资本流动等监测分析和风险管理工作,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