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理直气壮问责康菲 切切实实反思监管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31日 14:2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能源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屈指算来,蓬莱19-3油田溢油已是两月有余,时间之长,差不多让所有的人始料未及。时间越长,损失当然也就越大,也越令人痛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时间越长,问题也就暴露越多、越深,反而有助于我们认清问题的本质,更彻底地解决危机。

  其实,舆论一开始关注和谴责的对象,并不是康菲,而是中海油和国家海洋局,但随着问题的久拖不决,人们发现直接肇事者康菲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单纯”。在别人火急火燎时它过于淡定,不紧不慢,终致引起公愤。就像3月份日核危机中丑陋的东京电力一样,康菲在事故发生后过多地考虑了自身的利益得失。是康菲的懈怠延缓了问题的解决,形成了今天久拖不决的局面。在最新一轮的新闻发布会上,它回避生态赔偿等关键问题,这就表明它依然有打太极的心理,依然在与监管部门进行博弈。可见,调查康菲,理所当然,问责康菲,也要理直气壮!

  遗憾的是,对应着康菲的悠然淡定,我却看到了监管者一度近乎无计可施似的忙乱,在时效和力度上,都让人有隔靴搔痒、穷于应付之感,监管措施蜻蜓点水,监管气势底气不足,七部委联合调查组竟在两个月之后才匆匆成立,所有这些,都与去年墨湾漏油时美国人对BP的不依不饶、穷追猛打形成鲜明对比。

  监管部门为什么总是比舆论的普遍反应要慢半拍?有人说,这是一个法律问题,是我们在法律上的不完备导致了今天的被动,对此,我只能部分认同。确实,我们在海洋监管法律体系上并不完备,这给问责带来了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事情就得不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正义、公理、责任和良知永远高于法律条文。一个企业可以游离在法律的边缘,但它不能置身于社会伦理之外。即便单纯从企业私利的角度看,也有一个品牌和形象问题。所以,对于监管者,在法律武器之外,更需要的是责任感、魄力和勇气,那种当面斥责、当面追问的勇气。况且,我们在海洋、环境方面的基本法律并不欠缺,缺的只是更具体的技术性法律而已。现在,围绕这方面的探讨很多,这本身不也说明了问题还有很大的解决空间吗?

  而更深层的追问是,我们的海洋监管法律为什么不完备?为什么它的某些条文简直老掉了牙?我想,我们更需要在BP墨湾漏油的大背景下来讨论这一问题。去年的BP墨湾漏油震惊全球,并开启了一个海上采油的新纪元。巨大的生态灾难,使人们痛定思痛,针对海上油气生产安全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此举在当时也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普遍关注。监管部门和石油业界理应对照解决,抓紧修补、完善法律,防患于未然。而现在看来,我们的反应是迟钝的,我们的精神是麻木的,我们的感情是冷漠的,这种迟钝、麻木和冷漠,以及它表现出来的 “事不关几,高高挂起”的姿态,都是一种失职,而这种失职迟早会付出代价,今天的被动算是一个证明!

  的确,康菲需要被问责,但康菲不是傻子,它是全球顶级企业。它的懈怠,正是其洞悉中国社会、法制与文化的结果。它看中了中国的监管漏洞、往常的监管惯性与惰性,甚至还有监管部门可能存在的投鼠忌器的顾忌(合作方是大型央企),存在明显的投机心理。相对于康菲在中国,前些天,另一场溢油危机在英国北海上演,在我们看来应对还算不错的壳牌,还是受到了英国舆论的谴责。如果换成康菲,它不被弄得灰头土脸才怪。当然,最近几天,在舆论的高压状态下,康菲的态度已经有了些许微妙变化,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这是否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问题?

  我们正在迈向海洋世纪,中国油气的未来增长点主要在海洋,海洋油气的大开发近在眼前,但由此也带来了海洋生态方面的担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多一些切切实实的反思,哪怕尖锐些,都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