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股票 >

上市公司不务“主业”忙“托贷”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7日 15:2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晚报记者 沈梦捷 供图 东方IC

  “东边不亮西边亮”这句话近期很适用在部分上市公司身上。在央行不断收紧银根的当下,不少企业自营业务收入大幅下降,而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向股市“要钱”也变得越发困难。这样,许多上市公司将目光瞄向了金融领域,有的去理财,有的去放高利贷,俨然成了一家家“小银行”。

  上市公司热衷“高利贷”

  在央行不断收紧银根的当下,民间借贷如火如荼。在委托贷款的大潮中,不断在二级市场“搞融资”、“喊缺钱”的上市公司竟悄悄地成为其中一员猛将。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有64家A股上市公司发放117项“委托贷款”的公告,其中,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有35家,累计贷款额度为169.35亿元,同比增长38.2%。

  梳理上市公司公告发现,委托贷款年利率较低的也达到12%,而最高者则达到21.6%,大大超越一年期定期存款3.5%的年利率水平,也远远超过目前商业银行基准年利率6.56%的水平,属典型的“高利贷行为”。其中,香溢融通、卧龙地产、ST波导、杭州解百、卧龙电气、维科精华、升华拜克等企业委托贷款利率排在前十位。

  这些上市公司“高利贷”的资金从何而来?除了公司本身的营收入外,另一部分来自“融资”。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直接从股市融资。在今年上半年164宗IPO中,募集资金为717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则达到1607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24%。除了追加原项目投资、补充公司流动性、偿还银行贷款、置换自有资金外,这些“超募”资金的投向备受市场关注。

  不仅如此,其在间接融资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公司为了高收益,借助上市公司这块金字招牌,从银行拿到相对较低利率的贷款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发放委托贷款,从中赚取利差。

  股市低迷、楼市调控、通胀高企,上市公司可投项目有限,于是对外放贷日渐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热衷的盈利模式。有部分公司来自委托贷款的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

  着重举例下“香溢融通”这家上市公司。该是一家综合类企业,业务范围很杂,净资产不过14.31亿元,但这家公司却是A股目前最热衷于委托贷款的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先后6次对控股子公司或对外提供委托贷款,俨然已成为一家小银行,单笔交易年利率更一举创下21.6%的高息纪录,迄今无人能敌。

  据一季度报告显示,该公司的委托贷款金额高达11.18亿元。与此同时,一季度3827万元的盈利中,利息收入占了1933万元。 2010年香溢融通的利润总额为1.45亿元,其中超过3亿元的新增委托贷款贡献了高达6994万元利息收益,占利润总额的48%。

  巨资投放理财市场

  除了“放贷”之外,不少上市公司也投身到“银行理财”等证券投资之中。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止9月1日,已经公布2011年中报的2251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近700家涉足过证券投资,占到总数的三成左右,其中仅54家经营范围可包含证券投资等相关业务。也就是说,其他650家上市公司均是“非常规”地参与证券投资业务,项目包括投资银行和信托理财产品、基金、债券等。他们的投资收益有赚,也有赔。

  今年以来,有超过6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投资理财产品公告,从最少的500万元小试身手,到最多的一次性豪掷40亿元,这些公司的投资额加起来已经超过200亿元。它们投资理财产品的理由几乎都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收益水平”。

  其中海螺水泥豪掷40亿元“傲视群雄”。海螺水泥发布公告称,为提高经营资金使用效率,将总金额为40亿元的经营资金投资于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另外,我国重大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陕鼓动力亦累计斥资26.5亿元购买理财产品。

  除此之外,中卫国脉、士兰微、东阿阿胶、漫步者、双汇发展等公司都斥资上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在这些投资产品中,多为1年期短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5%-6%不等。

  尽管投资金额巨大,但上述60家上市公司中能主动详细披露其投资标的情况的不到50%。甚至在半年报里,不少上市公司也对此类投资语焉不详。

  业内人士表示,不仅上市公司对外披露模糊,目前多数银行对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披露也不透明,投资者很难得知资金的具体去向,也就无从衡量产品的收益及风险。事实上,即使理财产品投资失利,银行一般也不会告诉投资者具体是哪些投资标的导致亏损。

  “一个很小数额的实业投资,都要开董事会甚至股东大会讨论审议,但动辄上千万甚至数亿元的理财行为,却仅需在事后发布一个公告,这给管理层留下很大的自由操作空间,也放纵了部分高管的赌性。”一位财务研究人员向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理财产品所募资金最终竟是流向风险较大的房地产领域。

  不务正业粉饰业绩

  业绩好的企业去放贷或者购买理财产品无可厚非,但是调查发现其中不乏很多收益不好甚至亏损的企业。

  国泰君安分析师薛鹤翔表示:“委托贷款一直都有,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只是在当前从紧的政策下更加频繁了。目前经济状况不好,高通胀情况下,企业盈余资金很难做实体投资,就借道转向金融领域,来维持资金运转。 ”

  实际上,委托贷款的收入已经接近或超过其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且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1月14日,钱江生化宣布对外委托贷款1.4亿元,年利率为12%,每年利息收入高达1680万元,比其一季度1369万元的净利润还高;2月18日,武汉健民宣布对外委托贷款1.5亿元,年利率为20%,一年利息收入将达3000万元。而武汉健民上半年的净利润也不过3620万元。金陵饭店上半年的净利润为2910万元,而其5月27日公布的为期一年的2亿元对外委托贷款将为其赚进2400万元。

  更为典型的例子还要属ST波导。这家“手机中的战斗机”近年来因公司主营业务不景气,一度接连亏损。而在ST波导最新公布的2011年中报中,公司净利润为3514.58万元,其中对外委托贷款所取得的收益为1773.83万元,占净利润的比例高达50.47%。去年的年报也显示,ST波导靠 “对外委托贷款”所取得的收益为1628.93万元,占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25.92万元的38.55%。委托贷款的收益占据了ST波导企业利润的半壁江山。

  “实际上,委托贷款收益已经成为公司增厚业绩的重要手段。”一位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告诉记者,“尤其是一些主业发展萎靡的企业,委托贷款来钱快,利润高,可以使报表更好看一些。 ”

  一位业内人士则表示,今年的资金紧张,未来的资金不见得会紧张。单纯靠投资、放贷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是不会长久的。雅戈尔和两面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年股权投资的收益,使得其当年的账面利润1块多、2块多,但是一两年之后就不行了。

  还是以ST波导为例,委托贷款为该公司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 ST波导今年5月20日公告该笔委托贷款未能按时收回,当日跌幅即达3.05%,第二个交易日跌停。

  高风险隐患犹存

  上市公司 “不务正业”并非好现象,“一是他们本身不专业,二是资本市场有风险。一旦投资失败,就会挤掉主营业务的利润,对于这些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来说,显然存在风险。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资深证券评论人士也苏渝认为,上市公司放利贷不仅加大了经营风险,还违反金融法律法规,叫停上市公司超募资金放高利贷是当务之急。

  苏渝罗列了几条上市公司“放贷”的弊端:

  其一,上市公司放高利贷,扰乱了现行金融秩序。如果是以盈利为目的钱生钱投放货币的行为,就与现在国家紧缩银根政策相左。一方面银行没钱放贷,另一方面企业却大放贷款,这同国家控制通胀的大方向相悖。同时,由于20%左右的利率,以一般制造业企业利润率来说很难承受。有不少资金流向了地产领域和用于炒贵金属期货等,从而间接抬高了房价、物价。

  其二,荒废主业,靠剪息票生存。由于高出银行数倍的高利诱惑,也让众多老上市公司“眼红”,在主业难赚钱时专心搞起了副业。如果上市公司都朝三暮四的去从事放高利贷而不注重主业,必然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作用。

  其三,增加经营和信用风险。凡是贷款都有风险,不可能包赚不赔,即使非常规范的银行,也没有例外。在银根紧缩的背景下,高收益暗藏的高风险也不容忽视,贷款不能收回,发生逾期或者展期的情况也伴随而来。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公司发布贷款延期公告。比如今年1月,维科精华向绍兴某地产商放贷1.5亿元,期限为6个月,年利率14.4%。 8月2日,该地产商因严重的资金链问题,还款生变。7月11日,莱茵置业表示,去年7月14日向子公司杭州莱德公司提供的1亿元委托贷款到期,公司同意委托贷款期限在原基础上延长半年至2012年1月14日。借贷风险一旦出现将演变成公司经营性的亏损风险,受损的却是广大投资者。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也在近期强调,要“密切关注民间借贷状况,当前要严打非法金融活动,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因此,监管部门应及时对超募资金放高利贷的行为予以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