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胡湛:柔性退休政策或能缓解老龄化压力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8日 16: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东方早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胡湛 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国家创新基地博士后

  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近期出台《关于本市企业各类人才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的试行意见》(下称《试行意见》),由此引出一个备受瞩目的词汇:“柔性延迟退休”。

  “柔性延迟退休”,即允许特定人群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终止原劳动合同后,可以延迟(男性至65岁,女性至60岁)申领基本养老金,这是相对于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而言的。其中的“柔性”是指延长退休的自主权在于个人和单位,在个人意愿和企业需要的基础上由双方协商决定。能够享受“柔性延迟退休”的都是有专业特长的人才,如高级管理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

  毋庸置疑,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与养老金收支缺口的加大是推动《试行意见》出台的主要动力。国际上一般认为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基本标志,而上海老年人口目前已占户籍人口的22.5%以上,其老龄化程度居全国之首。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变化使“现收现付”式的养老金制度面临极大压力。

  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和“现收现付”制度所带来的养老金支出压力,推迟劳动力退休年龄似乎成了重要的选项,这也是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所采取的普遍措施。然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大量实践已表明,影响老龄人口实际退休年龄和劳动参与率的因素很多,依靠推迟刚性的法定退休年龄并不必然带来人们实际退休年龄的提高。

  对中国国内而言,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为减少名义下岗和失业数量,一些地方单位强制或鼓励职工提前退休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使得国内户籍人口的平均退休年龄仅为53岁。而具体到上海,在经济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上海户籍人口退休后再就业的比例却一直保持在3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退休年龄进行刚性调节,条件并不成熟,而以政策的形式针对特定人群进行柔性调整不啻为一种现实可行的办法。

  事实上,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潜在可塑性,年老只是每个人生命及事业的自然延续,其劳动能力并不会随着个体进入老年而立即消失。人们应该认识到,老年人代表着一股庞大的力量,他们是一种不断扩充、却尚未被人们充分察觉的重要资源。由此,推行柔性退休政策,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便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现实意义。

  首先,老年人力资源在知识、经验、社会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开发成本较低。其次,柔性退休政策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自身供养能力。实行柔性退休政策在减轻社会负担的同时,也能为当前的适龄劳动力群体(即未来的老年人群体)起到代际示范作用。再次,对于部分老年人自身而言,柔性延迟退休使其“老有所为”,在增加他们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此外,一些西方国家的经验业已证明,老年人继续就业并不意味着减少年轻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机会,通过压抑老年人就业来增加本国青年人就业的政策从来就没有产生过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