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中国农民越来越重视时间成本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07日 11: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华网济南10月7日电(记者 娄辰)“纠结”了一个多星期后,山东农民苑秀芹最终决定不让儿子回家帮她收玉米。她花600多元请镇上的机收队帮他收完了9亩玉米。

  53岁的苑秀芹是山东省禹城市北邱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她的身体不好,无法下田劳动。儿子在天津市一家电子厂上班,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

  “原来想着让儿子回来人工收,能省下给机收队的钱,不过儿子回来会耽搁工作,也得少挣六七百块工钱。两头算算,差不多能扯平,所以就没让他回来,省得来回跑折腾。”苑秀芹说。

  与过去相比,中国农民的时间观念增强了。在农业生产上,过去中国农民从来不计较时间投入,现在,他们要在务农和打工之间进行取舍。

  这种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社会变革的结果。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间,种田是中国农民养家糊口的唯一选择。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在种地之余还可以进城打工赚取收入。目前,有些手艺的农民,进城打工每天能赚100多元,就算那些纯靠体力赚钱的,一天也能赚七八十元。

  不断增加的打工经历,使农民逐渐提高了对时间价值的认识。受观念变化的影响,农民改变了种田成本的计算方式。在过去,中国农民普遍忽视自己的人工投入,仅把化肥、农药等农资算作种粮成本。而现在,人工投入成了成本中最大的一块。

  北邱村村民卢传东说,如果不算人工,这茬玉米的成本大约是500元左右。但是如果加上人工,成本将达到1000元左右。

  观念的变化,还直接影响了农民对种植结构的安排。夏津县霍庄村村民梁玉军有7亩地,以前秋季的种植结构一般是4亩棉花3亩玉米。但最近两三年他没再种植棉花,全部种上了玉米。

  “种棉花太费事,育苗、修棉、摘棉、打药等活儿一项接一项,太占时间,要是有2亩棉花,就得一个人专门‘伺候’它,其他啥事也干不成,”梁玉军说,“种棒子(玉米)就简单多了,机械种、机械收,我可以腾出好多时间打工。”梁玉军现在在镇上的养鸡场打工,每天能挣60元。

  “那些费时费力的农作物不受待见了,大家都拣着省时省力的农作物种。”梁玉军说。

  观念改变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使得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景越来越复杂。尽管中国国内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但总体上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随着中国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粮食作物省事省时省力的优势凸显出来,粮食作物成了不少农民安排种植结构的首选。这无疑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从长远来看,相比打工,不论是种植粮食作物还是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种田的比较效益都处于下风,对那些有固定打工渠道的人来说,他们宁肯放弃种田,这又不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马文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