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百年好合”和“一露甘甜”,价值高达10亿元
中广网北京10月2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北京故宫博物院日前向媒体宣布,将首次永久收藏当代翡翠艺术私人作品,价值高达10亿元。同样在近日的香港国际珠宝展上,天价的翡翠等玉石似乎成了“疯狂的石头”,成交价超过1亿元的翡翠就有7件,接近亿元的翡翠也超过了20件。而收藏风,好像在中国已经成为了全民热潮。
缅甸市场向来是翡翠价格的风向标。在缅甸华人翡翠大亨胡焱荣的家族,从曾祖父那辈就开始从事翡翠开采与原石买卖。翡翠价格的近来飙升,在胡焱荣看来,文化价值加上原料稀缺和独一无二,价格自然逐渐走高。
胡焱荣:开采的成本越来越高,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它自然也就会水涨船高,当代的艺术、美学跟创新,我觉得不是用价钱多少来衡量的,是我们时代的一种尊严,这个尊严很简单,我们再多的财富,再多的东西,我们看了也不会觉得感动,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是注重经济的发展,更注重文化高度同世界的平台上如何超越。
在中央台记者邢斯嘉的采访中,有一位资深收藏家张雅中,堪称中国收藏界出书的第一人,他认为,如今中国的收藏市场还是以古玩、珠宝为主流,
张雅中:比如说对于古代的古玩艺术品来说,海内外的人,大家都是比较追逐的。但是它有各自的文化特点,中国人对古玉追求,国外就没有,而国外对于这个珠宝重视的多,翡翠恰好占两个结合点,一方面它可以雕琢,不仅仅是一个珠宝,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做截面、做挂件,也有珠宝的功能,古玩的价格本身是水涨船高的,而中国人民币的这种涨价的趋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缓解不下来的,本来应该我80万买的,现在200万了,200万我也买,因为它将来一定会涨到500万,这个涨到500万受到是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这是一个必然,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决定了这种分量。
说过了中国的收藏界,我们再去看看外国的。约翰·哈尼斯的老家在被誉为钻石和黄金天堂的南非,很多南非人会乐于收藏各种珠宝、宝石,约翰说,珠宝收藏是一种投资渠道,但是,不会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坐收两位数甚至更高的收益:
约翰·哈尼斯:钻石也好、黄金也好、其他珠宝宝石也罢,因为南非这些东西比较丰富,价格也不会贵到离谱,当我们看到市场上的某块宝石,喜欢然后就买下来收集,很简单,他来自自然,独一无二,所以它的价值可能会随着时间稳步增长,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增长是它陪伴你很久很久,多年后后慢慢达到和发现的。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也曾有过暴富的日本人疯狂收藏的情况,推高了印象派画作的拍卖价格。但随着90年代日本股市崩盘,泡沫也瞬间破灭。如今在日本收藏品市场依然疲软,甚至想追求保值都可能成为奢求。日本富士通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柯隆:
柯隆: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泡沫经济的时候,曾经有过一度收藏品和艺术品的通货膨胀,当时日本从法国和纽约购买了大量的美术品,但是因为日本在过去经历了一个所谓失去的20年,漫长的通货紧缩这样一个经历之后,现在在日本看到珠宝市场也好,艺术品市场或者一些卖古董的这些市场非常的疲软,大家不会期待在这个市场会出现,不要说增值的吧,就是说保值的可能性都不是太大,大部分的日本民众还是把这些钱都存在了银行,最多也就是买一些国债、保险这些,第一日本人不善于投机,也就是说他们不太去买股票。第二,日本人更不善于在现代这样一种情况下买大量的所谓的艺术品或者是古董,大家还是相对比较保守的,并不是说追求一个增值,而是放在银行里,至少银行可以保本,也就是说它还是要保证将来的一个流动性。
其实在中国,很多人也是想在家里屯点宝贝来抗通胀,然后就形成了这股"全民收藏热",但是,投身于收藏的人中,大部分对艺术品都是懵懵懂懂,甚至一无所知。把艺术品当大蒜、黄金一样炒,这不是收藏,而是投机。
收藏家张雅中先生也指出,目前在这个市场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个投资炒作的完整作业链条,行业各种规章也并不健全,监管还不到位,比如“保真”在国际拍卖界法律界定清晰,而在中国行业秩序优势却令人堪忧。
张雅中:它这种非正常的肯定是不对的,而且这里有一种人为的操作因素很大,那些拍卖成交额里面有相当的一个比例实际上都是做出来的,实际的成交率没有那么高。我在拍卖会上见过,一个拍卖品喊道600万了,600万谁喊的600万,卖家自己喊的600万,而不是真正的市场和买家,我相信这种情况如果从规律上说不会占主流,但是它对于整个形式的推波助澜造成一种虚假的气氛起了一种不小的作用。
所谓"盛世收藏乱世黄金",全民搞收藏,其实是文化复兴和经济活跃的好兆头,收藏是长线投资,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爱好。既然有日本的前车之鉴,也有南非人投资的淡定态度,我们国人的收藏是不是也用过有所领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