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10月29日,上海绿地集团楼盘大幅降价,引发部分业主不满。长宁路上的一所绿地集团售楼处被围攻。张瑞麒摄
对于北京白领杨敦而言,“房价下跌”是一个最美丽却也最遥远的梦。从2009年毕业至今,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房价一路绝尘而去。
按照政府统计的数据,中国楼价在过去五年间上涨了60%,而杨敦体会的数字还要更高一些。在她租住的那座位于四环外的小区,房价已经从两年前的每平方米一万元上涨到了三万元;小区门口房屋中介的小海报上,不断刷新的数字越来越趾高气昂,也让每天路过的她越来越焦虑不安。
“简直恨不得冲回两年前,对着犹豫不决的自己狠狠甩一巴掌:‘让你当年不买房!’”杨敦说。
不过,最近几个月,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转机似乎要出现了。除了新闻里不断重复的“寒冬近在眼前”,杨敦也发现,小区周围的房屋中介们开始越来越热情地跟自己攀谈,推荐楼盘的广告短信几乎塞满了手机;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新房的广告里,还是二手房的海报上,那些数字都确切地表明:房价真的下降了。
梦境变成了现实,可人们并没有表现出想象中的欣喜。有人愤怒地要和开发商“同归于尽”,另一些人则陷入了新一轮的纠结。杨敦说,她想继续等房价降到自己能够承受的价位,却又担心,一场“假摔”之后,房价再一次疯长,自己错过最后的机会。
“房价涨的时候,我们觉得焦虑;现在房价下跌,我们好像更焦虑了。”她说。
“全行业今年将有3000家门店关闭,约有5万名经纪人将失业”
房价松动是从一些很小的细节开始的。杨敦还记得,从两个多月前开始,原本零零星星的房地产广告短信变得越来越密集了。最多的时候,她一天就收到了5条不同的短信。这些广告短信的诱人言辞不尽相同:有的吹嘘“森林簇拥”,有的声称“地铁上盖”,有的强调“紧邻名校”;唯一一致的内容,就是对“价格”的强调。
“45万能买到什么?”“均价只要11800元/㎡!”尽管收到的是垃圾短信,可看到这些内容,杨敦还是觉得挺振奋。
她甚至明显感到,连小区的氛围都不一样了。不同公司的中介们带着贴满房源信息的广告牌,占据了小区各个方向的大门。只要有人在经过的时候稍稍放慢脚步,就会有中介热情地凑过来耐心介绍——在房价猛涨的时候,这些西装革履的销售人员大多数时间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
他们的压力显而易见。根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北京10月二手房网签套数为7262套,与一年前相比,几乎降了一半,是最近34个月的最低值。因为“僧多粥少”,中介公司开始大量关闭门店,“21世纪不动产”公司在季报中透露,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共关闭了34家直营店,而第三季度的数字还在继续增加。
一家大型中介公司的负责人的表述更加耸动:“全行业今年将有3000家门店关闭,约有5万名经纪人将失业。”
“寒冬”并非只降临在北京。从今年8月起,深圳二手房成交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80%,无怪乎深圳著名的中介公司中原集团在给媒体的一份声明中写道:“市场预期不容乐观……地产遭遇寒冬,行业面临洗牌。”
引发这场“寒冬”的,是一场持续了一年多的政策调控。从2010年4月开始,中国政府通过控制信贷、大量建设保障房等方式“遏制房价过快上涨”。2011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推出了八条房地产调控措施,被称为“新国八条”。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条,是将第二套房的购房首付提升到60%。
“中国遭遇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新政出台后,许多媒体在评论中惊呼道。
很快,青岛、上海、济南、成都和北京市政府也分别出台了调控政策:取消外地居民购房资格,同时严格规定,每个家庭只能购买两套住房。几个月后,力度令人咋舌的“限购令”被推广到了珠海等二线城市。
“限购”取消了许多人的购买资格,也降低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这给曾经赚得盆满钵满的开发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周前,著名的房地产企业绿城集团甚至被传言因资金链断裂而申请破产。
董事长宋卫平很快否定了传闻,但他同时承认,自己正在经历“调控的寒冬”。
“企业左右不了市场,正如人力不能战胜天命。”这位地产商在回应中写道,“我们所能探讨的,是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如何找出一条活路,穿越寒冬。”